立秋作文(实用12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立秋的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立秋作文 篇1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不经间的目光停留在办公桌上那一方小小的台历之上,入眼的是今日立秋,不知怎地就想起了唐诗,想起唐诗里的一些句子,原来将目光停留在唐诗之上,就可以做到心静如水,就可以退去夏日所有炎热。唐诗如茶,需慢饮细品才知其中滋味不温不火,如同从立秋至入冬时的这一段时光,亦像极了尘世间挚交故友之间那种淡淡地相牵相念。
很小的时候读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留存在脑海里的不仅仅是短短的一首五言绝句,而是一幅融情融景的黑白水墨画卷,画卷的被后有世道的薄凉,亦有人情的温暖。雪阔千里,静默无声,只有大雪泱泱的下着,空濛苍茫的天地间,树林如画笔落下时,中侧锋深浅不—的墨线,枝丫横斜,更无飞鸟登临。日暮时分,大雪纷扬,山河被雪色一统,只有那条早已被积雪封盖的山路中央,隐约可见茅屋数间,上与孤峰近,下与世人亲,拥着中间一段天地的清润,攀一盏烛灯黄暖。灯虽如豆,却为这夜归的人,行路的人竖守着,苍暮的天地因那灯火一点,也收敛了朔风凌厉的锋芒。山本峭拨,水本灵动,在雪中也归于沉寂,归于圆融。一时间不显山不露水,天地人山水合而为一,茫茫如盘古初开,无迹无痕,与不周山共存。
但人是生气灵动的,情是温暖盈盈的。柴门竹屋里,她为他炒几碟小菜,再暖一壶绿蚁新培的酒,她等他夜归多久而无愠色,这便是家了。公王侯府,富贵人家,它承载着太多的厉气与晦暗,安于白屋的人从容恬淡的生之态度,以一种简单的心境享受生命中的阳光与温情,,他们懂得这里的好,这里的静。且寒窗有她相守,白屋有她相候,虽贫,却有心与心的契合,人生亦有了归属,她无需美貌如花,可暖心暖胃,可相知相通即好。
芙蓉山大雪数日,封了几株竹篱树木相围的院门,那条通往山下的石板路因雪盈几尺而绝迹多时,空山人渺的雪夜有犬声“汪汪”的.妙音唤醒了夜的生气,对主人来说这便是天籁,便有了说不出的喜悦。原本穷居深山,就无远亲可至,况且这寒夜大雪封山呢。浩浩的芙蓉山间,孤兽野狐皆遁,唯见一灯柔亮的白屋,屋的主人听得“的的”叩门之音,开门见是老友长卿远涉来访,喜出望外,迎友入堂,为老友拂去身上的风尘与寒气,唤妻红炉火起,粗茶淡饭,水酒当炉,三人围炉,在那时的雪夜里一递一声,闲话草堂,说不尽的世间温情,道不完的离后别意。这寒夜虽冷,雪里的红尘世道,有温情一脉与天地相接,人生何求,白屋何贫。这诗,这诗中的白屋我想是长卿用来酬唱知已的。
今人与古人相离堪离,更无知音可酬。在世人皆浮躁的今日今时,能安守白屋的人早已绝迹,有的只是心灵的那一点情怀相通,所谓无今无古寸心知,是舍去生的一切繁华,安守于一间与世无争的白屋,直到白发苍眉也不悔。这种感觉不是士人之隐,而是静水淡茶的生存之态。再说刘长卿从繁至简的一生,是经过无数诬谤贬谪之后才悟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的出世之想。我为今人,永远无古人那种离尘脱俗的情怀,更无品格高逸的文笔,只是喜欢偶读唐诗小令,唱和一下诗意里的情感,无关今古,只要能理解妥帖,感觉是相通的。就如同此时的我,人虽坐在静室的一偶,心却去了千年已前那个大雪纷纷的芙蓉山中,随同刘长卿一起涉一程风雪之后,住进了芙蓉山间那座于天地共生的白屋。
附: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立秋作文 篇2
踩着盛夏的末梢,不经意间就进入了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
早在周代,逢立秋这日,天子就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来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二来品尝新秋收成的`米谷,以示庆祝,足见古代先民对立秋之日的看重。
诗人们也会在立秋这天,吟诗寄怀。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诗中有“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这是他在立秋日惦念远方的朋友元稹;清代乔崇烈《立秋日枕上》说“新凉涤残暑,细雨作秋声”,写立秋之景,突出节候变凉。
在古代的诗词中,节令之秋往往隐喻着人生之秋,透着一种苍凉之态。如晚唐诗人令狐楚的“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北宋诗人宋祁的“白发光阴诚可惜,五年骚首问长安”。唐代诗人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最有代表性。诗云:“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作者联系自己一生为官,现如今两鬓如雪,感慨系之,无限悲思。起句感叹人生世事如过往云烟,承句感怀镜中之我已老态龙钟,转句自嘲一生所得惟鬓上白发,结句惜时怜己,岁将暮矣,人将老至。
就在众多诗人抒发光阴虚度感怀悲秋情结之时,唐代诗人刘禹锡却独树一帜。他在《秋词二首》的一首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一反往昔悲秋的文人时尚,表达了爱秋喜秋的新意境。尽管王维的《山居秋暝》已流露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尚秋情绪,但这还只是一种归隐意识,而此诗却独辟蹊径,气势豪放,立意更深刻了。
立秋后,会迎来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早在汉代就已定型了。千百年来,也让诗人们为此留下了许多名句佳作。印象较深的是白居易的《七夕》,诗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写七夕秋色,抒七夕情怀,立意卓然,言简意丰。
立秋后,炎热的暑气还一时难消,常有“秋老虎”的余威发作,民间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俗语,但不管怎么热,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转凉,立秋后下一场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这便应了民间的一句歇后语:“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不过,这句歇后语,其内涵在不少的文字表述中又有了另一层面的外延。
立秋作文 篇3
埙音,是古时的留殇。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宁为春季的一只蜂,不为历史的一尊塑像。”那么,埙算是历史的一尊塑像吧?听着埙曲《追梦》幽悠的韵律,我深深屏住呼吸,仿佛被带入了遥远的空间,充满着一种缥缈不定的思绪。
我国古书上对乐器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乐器埙圣人贵焉。”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音色优美、典雅、有韵味,绵长不绝。埙音历经几千年,寄托了人们对时光,流逝如斯的一种无奈、惘然,地老天荒中,萦绕在泛黄书页上空,又像在讲述一段段古老的故事,借着今世的吹奏,寻回遗失的历史。
埙音,带着秋的气息,拥有它,仿佛拥有大自然的乐章。
这原始、古朴的声音,让我想起高广无边的蓝天,孤独的飞鸿,绵长深幽的丹林,清凉的碧水;而埙音落于大漠,旷野,秋草,楼兰,胡杨……这是让人沉醉的感觉。蒹葭苍苍,伊人在水一方,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名白衣如霜的男子,月光下,吹奏着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愫,埙音伴着羁旅的忧思,在渺渺水波上千回百转,婉约流连。埙不同于平常乐器,不同于浮躁的流行音乐,含蓄的声音,却让人心里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悸动。所以对埙的理解,绝不能只用表面的浅薄,而要从心灵的深度判断:很多乐器是用来娱乐的,惟有埙,是用来沉思的。
对于埙的喜爱,我曾在闹市里寻觅过它的踪影,终于在一家不起眼的乐器店找到。小店位于巷子里,门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没有人注意摆放的物品。旁边有烧烤摊子,风味小吃,水果飘香,小店挣不到多少钱。埙的几近失传,也是有原因,重获新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店主人是一名老者,柜台上摆了本旧书,说是自己编的,介绍埙的有关知识。我见到几个孩童,穿的花红柳绿,在老者地教授下,鼓着腮帮,脸蛋子通红学吹埙。如此认真卖力,不过是为了得到好吃的酥糖,这可是买不到的美味,孩子们没有谁关心音准、音量、音色。
埙,安静地如一枚枚守望的头颅,上面的孔洞,是它们眺望的眼睛。
经得过风雨,经得起平凡,如此态度,是它们的真实表现。
想起古人做的乐器极具奇妙,土鼓、骨笛、苇哨,石磬……埙也是智慧的凝结。吹土为声,给了我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效果,精神得到慰籍。埙声,不仅有远古的苍凉,穿过秦时明月汉时关,唐风宋雨,历经多少晨昏。《废1都》是贾平娃写出的一部小说,有一位倚着城墙根吹埙的周敏,是一名落魄的文人,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他早晚都去吹一阵子,手里的埙,似乎让他体会到乐与哀,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繁杂与冷清。这是不是周敏身內传统意识的流露呢?是他寻梦一般的精神寄托呢?我知道“埙”,最初不是读过小说,是源于埙曲,有了自己的“埙”,却无法吹出曲子,只能放在书桌上当摆设。闲暇时,好友来玩,几个人聚而观之,欣欣然开心罢了。
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埙是这篇文章的主角,我只算是附庸风雅。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到:“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我不想抬高自身评价,摆弄知识显得太过于矫情:“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清秋季节,不论其他,月下醉埙音,情意益笃。
立秋作文 篇4
今天,立秋。按照我国农历的说法,立秋是秋天的开始,虽然炎热的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总体来说是一天凉比一天了。今年的立秋,是在早上,这时我想起了“早上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的谚语来,心里颇有些安稳,毕竟酷热就要离我们而去了。前些日子,每天都是高温。柏油路就像要融化了,脚踩上去,感觉鞋子被黏住了一样。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叶子无精打采的垂着,有的还趴在树枝上。没有一丝儿风,太阳是白花花的,空气里弥漫着浑浊的味道和滚烫的气息。我只能呆在家里,坐在窗前,眺望着远山。
其实,小时候的我,是喜欢夏天的。立夏那天,咸鸭蛋是少不了的,虽然不多,但那时却是我们的念想。拿上一个咸鸭蛋,在鸭蛋内空的一头,用筷子轻轻一戳,“滋滋”地冒着红油,用手指一沾,放在嘴里,那个味呀,真是美极啦。进入夏季,各种蔬菜水果挤满了菜园。我家的菜园里,母亲种了几畦黄瓜、菜瓜和梨瓜。黄瓜挂在绿叶掩映的架子上,水灵灵的,十分可爱;菜瓜、梨瓜匍匐在菜地上,正躲在翠绿的瓜叶下乘凉呢。每当我放学归来,总要偷偷去菜地里摘些瓜来吃,后来被母亲逮着了,骂我嘴太馋,嘱咐我小的瓜不能摘,小的摘了太可惜了。除了有很多好吃的以外,夏天还有一个好处,不用像冬天那样穿着臃肿的衣服,我们甚至可以赤条条的跳到河里去洗澡。我们就读的小学后面有一条河,放学了,年龄小的帮我们拿书包,我们一帮大孩子沿着河一直游到家。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真是太胆大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夏天的快乐,也渐渐地离我们而去了。也许是地球变暖的缘故吧,也许是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里吧,也许是天命之年的忐忑吧,现在的夏天似乎变得异常的炎热。街道上,人流、车流,汇成了滚滚热流。咸鸭蛋,已经不是儿时的味道,没有了“滋滋”冒着的红油,没有了吃蛋时的那份惊喜。西瓜、香瓜、哈密瓜,到处都是,可就是吃不出母亲的味道。还有什么冰淇淋,花色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越吃越渴。大家都在忙忙碌碌,有的做生意,有的炒股票,有的打麻将,有的在参加各种聚会,还有的在玩游戏抢红包。浮躁、世俗、嘈杂,充斥着整个世界。所以,我现在不喜欢夏天,尽管有蝉鸣蛙鼓,尽管有荷叶莲子。我向往秋天的到来,我希望快些告别夏天。
终于到了立秋的节气,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天气预报说,今夜有台风“苏迪罗”来袭,我很期待。果然,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我躺在床上,听着屋外“呼呼”的风声、“哒哒”的雨声,心里十分 惬意,仿佛有一脉清流,在我的心田静静流过。第二天,风住了,雨也停了,天空上还飘着几朵白云。太阳不再像夏日那么肆无忌惮了,变得柔和了许多。我想,再过些日子,就可以到蒙岗岭去看红叶了,踩着满地软软的落叶,欣赏着满树的`火红的枫叶,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特别是,到了深秋时节,满世界都是成熟的气息。高远的天空,白云朵朵,偶尔有几只鸟儿掠过,我的心,一下子开阔起来。
然而,我又有些忐忑不安了。古人,对于秋天,有许多切身的感受。林黛玉有感于和贾宝玉的爱情前途渺茫,兼以窗外风雨凄凉,于是写下了:“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的凄美诗句。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杜甫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诗篇。秋天,是一个萧杀的季节,是一个寂寥的季节,也是一个悲壮的季节。我的心,此刻也变得沉重起来。秋天虽好,可以赏枫叶,可以和菊花酒,可以远足。但毕竟,秋天过后就是冬天了。联想到自己,现在已是天命之年,我离生命的冬天还远吗?人生的四季,我即将走完了三季,留给我的时间也许已经不多了。想到这里,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立秋作文 篇5
当炙热的高温浮躁不再,蝉儿息了鸣叫,喧嚣的盛夏渐渐远去,我们迎来了清清爽爽的立秋。
秋色在天地万物之间漫漫弥散,金色的麦浪和着秋意也一天天地浓郁起来。
秋天,给人以清灵的感觉,一夜之间将山川、河流、森林尽染黛绿,漫山遍野的收获给勤劳耕作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欣喜。我们沉浸在五色山峦,那样一种清爽、怡人、成熟的令人痴狂。
秋天的雨,一场一场渐凉,随着她的温婉缠绵,我投入到她那散发出清新气息的怀中,雨丝飘落,我的心在微凉之中缓缓地升腾。秋天的风,拂在脸上,挂在心中,那种轻柔有一种别样的舒爽,她挥去了一切困顿、烦扰、忧怅,带来了丰润柔荑的胸怀。
我爱秋天,她比春天的'冲动更纯贞,比夏天的浮躁更深沉,我用无尽的语言倾诉心中的思想,却言表不了秋的博古情怀。我在四季之中选择了你,用墨香将你的绚丽渲染的更加辉煌精彩。
秋光一水明长天,澄澈朗朗入甘泉。万山染墨红峦遍,蒹葭苍茫人为仙。这是秋的清雅。她没有春天的姹紫嫣红,没有夏日的山花烂漫。我愿永远与秋天惜惜相宜,释怀人生,坦然情苑。在这如禅的秋色中,纤尘不染,去了春花的招摇,抹了夏云的皑皑翩迁,将成熟生命的深沉再现,用慧明和着秋艳在即将飘来的琼脂雪花默默的把我覆盖,安逝于长生。
立秋作文 篇6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作文 篇7
8月8日,立秋。天气陡变,不是变凉爽了,而是变得更加炎热了。静而一想,也不奇怪,秋后还有“一伏”吗。
立秋,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白天晚上一个“热热热”字。
渴望立秋,盼望立秋,等待的就是一个“凉”字,如今事与愿违。也不是没有想到,谁不知道立秋以后还有十八天“地火”,只是这地火让人有些招架不住,热得让人忘掉了气节,忘掉了立秋离凉爽还很远呢!
动也好,静也好,你都会满头大汗、浑身是汗、大汗淋漓、汗流浃背,总之一个“汗”字。擦擦脸、洗洗澡,也只是暂时的舒服,不一会儿就汗水就渗过皮层暴露出来,不是湿漉漉的,就是汗水成珠,顺颊而下。索性沉下心来,让它热好了,让它流算了。呆在空调屋里也不是事,弄不好憋住汗,变成感冒,可要抗热抗寒了。
地火,顾名思义就是来自地下的火,没有几场大雨是冷却不下去的。立秋一个星期,太阳依然如昨,绽开美丽的笑脸在空中,没有丝毫隐去退去的意思。霎时,晴空一声霹雳,雨水哗哗而下,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不一时慢车道上便积满了水,非机动车走上了快车道,路中央机动车与非机动穿梭而行,此时也没谁抱怨指责谁占了谁的道,都图个方便,敢紧走过去,办自己该办的事好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快车道上也积上了水,最高处见不到路面了,行人道上的水与路中央的水平齐,分不清哪里是人行道那里是快车道了。车辆越来越少,胆大的非要在这水中行驶,侥幸的冲了过去,不幸的在路中抛了锚,无可奈何望着擦肩而过的飞车,只有叹息再叹息了,后悔又后悔了。
刚刚还雷雨交加,转而晴空万里。太阳仍然绽放着它美丽的笑脸,没有一点点变化,炸开的雷,撒落的雨,都与它无关,发光发热便是它的本职工作。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各自的作用,只要各自做好的各自应该做的,自然界就会平衡,雷雨不也是在做着它们的本职工作吗。
秋后的第一场雨过去了,气温好象没有什么变化,热还是热,汗还是汗,地上如此,地下也许就不是这样了吧,那地层深处一定有所改变,我们又怎么能感受到太深太远的东西呢。
远的不是不可及的,只要有耐心,时间会说明一切。
三四天一过,第二场雨在人们的睡梦中来临了,闪电象探照灯一样左右闪烁,响雷一个接着一个,雨声跟着雷声,雷声伴着雨声,吵吵嚷嚷一个晚上,清晨却不见点滴昨夜雨水的痕迹,晚上的雷雨仿佛是梦中的雷梦中的雨。第三、四场雨,第七、八场雨,记不清是第几场雨了,也就是点点地撒落着,没有固定的时间,说来就来了,说走就走了,不是大太,也不是太小,慢慢地滋润大地,大地也默默地接受秋雨的抚慰,灼热的气息渐去渐远了……
处暑后的秋天,带着几分热,又带着几分凉。清晨和傍晚已没有了灼人的热气,大多是清风伴着几丝凉爽,给人几分惬意几分舒畅。中午却不尽然,掺杂着夏日的余热,但是再也不会灼灼逼人了。
秋天的风是凉爽的,秋天的天是湛蓝的,秋天的叶是碧绿的。这时的秋,是夏日的秋,是雨后的秋,风吹过后零星地飘落几片树叶,不见成堆,不见枯萎,这时的天气又岂止用一个“爽”字能表达完整的呢,真可谓“天凉好个秋”啊。
立秋作文 篇8
傍晚,我游完泳回家,推开门,一阵肉香直往我的鼻子里钻,哇!饭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肉:烤肉、炖肉、红烧肉我一头雾水,“今天是什么日子啊?好奇怪!”我好奇地问妈妈。
老妈一脸微笑地说:“我这叫以肉贴膘。”
“啥意思?能不能别卖关子?”
“今天是立秋,宁波有个习俗,立秋这天要贴秋膘。因为人到夏天,没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快去洗手,边吃饭我边给你讲一讲立秋这个节气的相关知识。”
于是,我赶紧去换好衣服洗手,来到餐桌前,盛好饭,坐下,夹起一块红烧肉,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老爸老妈也夹了一块红烧肉吃了起来。
老爸边吃边问我:“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几个节气?”
我放下筷子一字一句地背起了节气歌,边背边数:“13,立秋是第13个节气。”老爸老妈笑盈盈地望着我。
老妈说:“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梧桐树叶开始落下来,因此有了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字由禾与火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老妈刚说完,我就情不自禁地背起了宋朝王镃的《立秋》:“西风吹绉碧纱衣,金井梧桐昨夜飞。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
老爸和老妈都说:“好诗!好诗!”
我问老妈:“立秋还有哪些习俗?”
“晒秋、咬秋。”老爸摆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抢着回答。看着老爸,我和老妈都大笑了起来。
老爸接着说:“有的人害怕秋天,因为秋天预示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人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意味着新的收获。喜欢与害怕,在于是否播种和坚持,愿你能够坚持着在秋日里收获满满。”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立秋作文 篇9
昨日午后的暴雨,一度浇灭了盛夏的猖狂,地上泛起的朵朵水花,把夏秋交替的消息欣喜地告诉了时节。
岁月总是太过匆忙,瓦檐下滴答滴答的雨声,一路送着掉落的光阴, 立秋一过,便快到了落叶纷飞的时候。最怕那种秋意深浓的景象,片片缤纷在萧瑟的秋风中凌乱的飘舞,徒留枝桠在聆听败落的沧桑,那也有我曾经葱郁的一抹青绿,在暮云淡去,秋光老尽中无可奈何。
将万千心事寄放天涯的年龄早已过去,真的已经到了淡看风云的时候。青梅时的青涩虽已渐渐成熟,心怀的万丈豪情却也被流年腐蚀得荡然无存。梦,依然美丽,像是融入天边的一抹晚霞斑斓多彩,仿佛伸手便得,却又遥遥难及。当镰刀割倒陇上一片金黄,收获的不只是成熟,还有陌上空旷的寂寥。这种寂寥是秋意渲染成的忧伤,是金黄未曾割倒之前那些等待的时光,是鸟语婉转唱过的一曲花事。
花事已过,象立秋后的莲褪去荷衣,一如我无数次无端错过的花期。总以为那些折采过后不再回头的缤纷,是流转在爱中最美的遗憾,是对走过年华最深的铭记。直到立秋之后,倦累爬满了枯叶堆积的心窗,再也找不出残存的一丝青绿痕迹,方才悟明了,那些爱恨,那些情仇,那些脸庞,那些誓言,都一一还给了流光。
看那楼下巷子里走来打着花纸伞长发飘逸的女子,只觉得离我如此之远,心倦累到不再有如少年的冲动,甚至懒得去奢望会有一场美丽的'邂逅。我清楚地明白,那只是走过我眼前的一道风景,任这风景如何秀丽,终究不是我可以驻留的地方,只是视觉上短暂的一瞬,只是曾经遭遇过然后便模糊不清,哪怕曾经回头,也就如此而已,时间终会带走一切,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渐远的故事,注定要离去之时,谁也不必给谁一个交代,我走我的山道,你行你的水路,山水之外不再相逢,红尘旅途,各自安好。
又立秋了,爹娘再度老去。娘用木梳慢悠悠的梳理着满头白发,那丝丝掉落在地上的银发,是娘寸寸走过的时光,娘说老了,以前的日子都回不去了。几十年的四季交替,娘该遭遇多少个立秋的日子,可娘又还能再过几个立秋?爹却把渐渐老去的炊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熏黄了季节的颜色,装点立秋的日子。爹的目光有些呆滞,迎着那门前往来的行人,爹的眼里还很深邃,笑看到树上落下的光阴。那是洞悉世情之后凝聚的光芒,不慌不忙,不惊不异,似乎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包括悲欢,包括生死,无不淡定从容。
爹娘就这样搀扶着走过岁岁立秋,每一片落下的叶儿都是他们相爱的故事,平平淡淡从从容容,这一世也未分开过。看他们有时相互叮咛,天凉加衣了,该吃药了,有时候也吵闹几句,象小孩一样发脾气,过后又哄着对方,真的是百感交集。什么是爱,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白首到老?爹娘用他们一生的时光诠释了答案。
秋水无尘,秋云无心,山河盛世的立秋季节沉静无言。有道是人生短短几个秋,哪怕芳华已经落尽,也无须刻意地去收拾残留的风景,因为时光依旧要向前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于秋叶之静美,那何尝不是一种境界?
四季景色予以我们的都是各种别样的风景,春之草,夏之花,秋之叶,冬之雪,展现着季节不同的风采,而今立秋之时的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懂得欣赏,便能通透,何苦枉自嗟呀?
立秋,是赴一场与时节的盟约。往事就像山峦上的点点秋红,终将伴随落叶匆匆的落地,灿烂拥有之后,如果可以洁净相忘,那也是一种领悟。四季的更替,是自然循环的规律,我们无法阻止也无法挽留,阻止不了时光且住,还我们一个如夏的灿烂年华,挽留不住行将老去的父母以及那些走着走着就不见了的故人。如何才能从容的笑看立秋之后凋谢的落花,如何才能淡定这秋光老尽?就做一株草木,生长于自然,懂得去遵从宿命,方可以离合不惊,枯荣随缘,就那么随性随意的踏上旅程,不辜负一世韶光。
立秋作文 篇10
在炽烈阳光的照耀下,葵花踏实、淳朴、亲切地扎根在老家的田间地头,农家的院墙边,金灿灿的,晃人眼目。
葵花,喜欢静静地数着太阳的脚步,跟着太阳走,它们采集了太阳的体温能量,凝聚在一粒粒饱满的瓜子里。
儿时,立秋时节,我喜欢坐在高高的门槛儿上,和两个妹妹,一粒一粒地往外拔尚有些青涩的葵花籽。现在想来并不是瓜子的味道如何好,而是捧着一面葵花的那幅画面给人太多的感动……头顶是毫无遮拦的阳光,门槛儿已被那么多年的来来往往磨得光滑圆润,背后漆黑的院门还贴着赤红的对联,墙根儿家里的小猫、小狗也懒洋洋地舒展了身体,小孩子们一律光着脚丫,无忧无虑地坐在门槛上,细细地拣葵花子吃。这样的场景和葵花一起定格在那个年代。
上大学时,看《梵·高传》,有这么一节,梵·高想让法国阿尔小镇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于是就画了许多向日葵来装饰他的小屋。贫病交加的画家,神经也受了阳光的刺激,他对阿尔八月的阳光,充满了虔诚的敬畏和狂热的冲动,他追逐着光和色,亢奋地叫道:“黄色何其美!”他的.笔在画布上即兴旋转、抖动,色彩像火焰一样喷薄,艳丽华美,粗厚有力,充满智慧和灵气。那些画布上的向日葵,就是原野里热情、勇敢的精灵。
葵花又叫向阳花,可能就因为它绝不羞涩,也不为取悦谁,只是坦荡荡地开放。它自己会寻找太阳,选一个舒服的角度被阳光灌溉。我从来没有把葵花当成花儿来看,它们仿佛生来就是果实。站在秋天的一角,棵棵向日葵沿着目光强烈地奔腾而来,毫无顾忌地伸展着。那一片如火如荼的葵花的海洋,已经找不到某一株的姿态和线条了:它们心手相连,一直蔓延到地平线,和云朵交相辉映,云朵也被染成了金黄;与大地相连接,大地也成了满眼的金黄。这种情形之下,我常常是看呆了:没有山峦,没有树木,甚至没有缕缕炊烟,在刚刚刮起的秋风中,不断地摇曳……葵花所激起的想象,不只是空旷、悠远、宽广,更多的是虚怀若谷、博大坦荡、厚重从容。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向日葵始终保持着挺拔的站姿。
那一刻,我常常想化身一股涓涓细流流淌其中,或者干脆钻进那一片肥沃的长满向日葵的土地里,永远默默地守望着,回味那生命最初的感动,静静地聆听向日葵随着阵阵微风而不停地奏响的坚韧与奉献之歌。
立秋作文 篇11
虽然已经是秋天,却只有几天,时间太过短暂,炙热的气息,依旧四处恣肆,没有任何的掩饰。月色依旧明媚,依旧有着蝉声在飞。天气的郁闷,带给心中多少消沉。似火的骄阳,在天空中徜徉,好像是在流浪,也好像是在示 威,也好像为过去的夏日沉醉。水变得清浅,可依旧斑斓,并没有任何的恬淡,只是微凉,好像是迷茫,也像是迷懵,也像是做了一个梦,也很有可能它并没有搞清楚,现在是夏天,还是秋天;可是水却含着些许的冷意,挽着时间里面的静寂,显示着时间里面的轻盈,也显示着日子里面的不平静。
蝉在不断地吵闹着,大声地唱着自己的歌,声嘶力竭之中,寻找着可能会出现的回声。似乎并没有感觉到秋,也没有任何的忧愁,涌上了它们的心头。河边的柳,依旧偎依着河流,细细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长发飘飘,犹如正在沐浴,显得清雅而有趣。柳树的`叶子,悄然而安适;带着风尘,挂着对岁月的疑问,却不肯有丝毫的动弹,只是默默地靠在树枝上面。这是秋吗?路边依旧还有植物开着的花。河流变得更加清澈,也变得更加欢乐。带着潺潺而动的声音,映着天空中的云,在慢慢地流淌,在悄声飘荡,在慢慢走向远方。
尽管已是秋天,日子里面却依旧挂着悠然,并没有任何的紧迫,也没有带给万物任何的挫折。天高气爽,依旧有着花香,依旧有着芬芳,依旧有着夏日的痕迹,还有夏日里面的回忆。太阳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得温柔,不再吐露着太多的柔情,也变得安宁。云,本是如桃花瓣儿散落纷纷,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堆积,开始变得不安和没有秩序。很快,太阳就不在出来。风骤然而起,撕扯着树枝,摧残着叶子。天,开始变暗,闪电也开始出现,雷声从头上滚滚而过,天地之间仿佛在这一瞬变得萧索。而大粒大粒的雨滴,侵袭而至。
秋雨,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走上了征途,很快湮没了脚下的路。苍天并没有给人心里准备的时间,就开始变幻着容颜;本是清空一片,正是浪漫的时间,却变成了雨花的烂漫。风小了,雨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欢乐。冲刷着这个世界,而不是变得期切;夏日里面的所有,都变成了脚下的河流。雨水的寒冷,带着雾气的朦胧,留下了慰藉,还有冷冽;并没有带来任何的不适,反而让人感到了惬意。雨水在地上慢慢地流着,自然而然地漫过那些坎坷;雨水洒满每一个地方,并没有感觉到潮湿难挡,也没有感觉到湿润,却觉得时雨水打开了秋天的门。
雨水流动,让人心底感觉到轻松。不再是炙热,也不再沉默,到处都是秋雨的欢乐。天空的云依旧有些飘渺,而秋雨的世界里面一直都让人感觉到干燥,这才是秋的凉爽,微冷而又充满舒畅。风大了,雨珠小了,可以看到人们在雨中行走,欢欢乐乐没有了雨前的忧愁。风飘着雨丝,显得飘逸,让人们心醉神迷;风雨在天地之间流浪,变得欢乐异常。不久,风又开始小了的时候,雨也赶着热闹,开始大笑,再一次用它的武力占据这里所有的地方,彰显着秋的清凉。
这是立秋的第一场雨,也是秋的歌曲。
立秋作文 篇12
“湖泊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立秋。”这是沙白的一首诗,但我想,在那诗中撕碎的世界里,秋如果伴着雨一起降临,那么立秋的气息就会弥漫在每个人心里……
立秋的雨轻,轻的像沙,像雾,像羽毛。在秋雨来临之时,我们感到的是异常的清爽。它不像春雨那样细细飘飞,更不像夏雨那样倾盆直下,它有自己的方式,淋湿的也不只是天地万物,还有我们的心灵。
立秋的雨疾,疾的像风,像雷,像闪电。在秋雨来临之时,我们感受到难以言说的舒畅。它不像春雨那样轻舞舒展,更不像夏雨那样雷厉风行。它虽疾,却有自己的痕迹,还有我们心中留下的一丝抹不去的清凉。
立秋的雨凉,凉的像冰,像霜,像雪花。当秋雨来临之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舒心的凉爽。它不像春雨那样温暖柔和,更不像夏雨那样直泻大地,它只想用自己的体温,洗去夏季给人们留下的炎热。
立秋的雨代表着立秋梦幻般的色彩,小小的一场雨,包含着立秋的心情与愿望,也许,只有秋雨才能显出立秋最真诚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