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66职场网 > 职场礼仪 > 导航 >

中国书信礼仪

中国书信礼仪

发布时间:2025-03-11

中国书信礼仪(推荐七篇)。

中国书信礼仪 篇1

亲爱的xx:

你好!

今天我想和你探讨的内容是关于名言的,有的名言会使人受益匪浅。而令我感悟至深的一句名言是居里夫人的:“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住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WwW.dM566.coM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本人参加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苦战。此战之惨烈,一支支笔当枪,纸做战场。挥毫泼墨,直杀得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各方主将正稳坐中军帐,密切关注战况。本人也是一先锋,不过对方和我势均力敌,

苦战不下中……战友们仍然在与对手浴血奋战。因为战前准备充分,再加上对手不堪一击,突然自乱。于是我们顺利获胜。主将欣喜若狂,即刻率三军班师庆功。

因出师大捷,主将赏荣誉证书。对本人来说,更是喜出望外,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得瑟劲,可别提了。成天受着“凡夫俗子”们的追捧,更是心高气傲,目中无人。傲骨能有,傲气不得有啊!若此长往,他日必败矣!

因成日惦挂着荣誉,自思天下无敌。殊不知荣誉之物,既能使人胜,亦能使人败矣!不久,一场江湖高手云集的武林争霸赛开始,主要争夺文尊之位。我方主将得知,略加思索,即命本人同其他战友兼同门师兄弟前往。主将思及往日之功,信心徒增,嘱吾等势必为其争光!

众皆允之。到场才知,上次我等手下败将此次又卷土重来,势必争个高下。俗语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怕他怎的`?!很快,本人即握笔奋战,与敌方各展所能。很明了,敌方战斗力徒增,吸取上回教训。本人渐渐只有招架之力,再无还击之功。渐渐败下阵来。

静心反省,只为当日太惦记此荣誉,未多加练习,才导致今日之败。悔恨当初已晚之。吾等师兄弟再获佳绩,有两位竟夺到文尊。而本人只好饮恨含泪班师复命。苦矣!悔之晚矣!

此后某日之晚,适常翻阅书籍,偶觅之居里夫人一言:“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住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细想此言实在有理。只记荣誉,成功从何来?翌日,即抛开荣誉,勤加练习。本人坚信,荣誉已逝,应当从头开始,切莫惦挂,争取更多胜利!

这是那句名言给我的启发,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静候佳音。

祝你学习进步,天天快乐!

你的xx

20xx年12月8日

中国书信礼仪 篇2

摘 要:

社交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相当匮乏,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剖析了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现状,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社交礼仪;礼仪教育;大学生

自古以来,社交礼仪都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是人类社会为维系正常社会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中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正逐步与世界接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已经把社交礼仪看作是走向社会的名片,是广交朋友的法宝,是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随着高校生源扩招,来自不同社会、家庭和经济背景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素质参差不齐。不同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使他们对社交礼仪知识的掌握差别巨大,有的自小具有良好的家教并受到相关熏陶;有的成长在父母每天奔波只为维持一家温饱的艰苦环境中;有的性格开朗,爱好学习,善于交际,能从不同的人和事中学习到更多社交礼仪;有的沉闷自闭,懒惰散漫,反应迟钝,对社交礼仪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知识相当匮乏,在社交礼仪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在和教师相处时的社交礼仪现状

大部分学生见面时能向教师问好,但是见到教师却擦肩而过或老远见到就改道而行的学生也不少。他们怕和教师打交道,实在不能避免时也是畏首畏尾,极不自然,能经常和教师交流的学生屈指可数。

多数学生进办公室不懂敲门,不懂向见到的认识或不认识的教师问好,冲进去只招呼自己要找的教师,而对经过身边的人视而不见,有些甚至穿着拖鞋、吃着零食、带着耳机就进了办公室。当班主任或辅导员去寝室探访时,热情相迎并得体招呼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生招呼一下然后继续做自己的,有的干脆沉浸在电脑游戏中头也不抬,很少把教师当成客人接待。

学生给教师打电话不分工作和休息时间,往往只按自己的意愿,很多都不会主动汇报自己的班级和姓名。给教师发短信咨询问题也经常不署名,教师不知道自己回答的对象是谁,从而不愿回答。

二、当代大学生在和学生相处时的社交礼仪现状

除了担任学生干部或从事社团工作的学生外,很多学生的社交圈子仅仅限于本班级甚至本寝室。学生回到寝室就关闭房门,相互串门也只成了偶尔为之的行为,大家相互了解少。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或是受到家庭过多的宠爱而惯以自我为中心,在和学生相处时往往个性要强,不顾他人感受或是随意贬低、打击、侮辱、中伤他人。

学生之间相处常不守时或是不诚信,约好两点见面结果两点半还没出门,不为自己迟到而愧疚,反而振振有词编织各种理由搪塞;开班会或学生例会时,等待人员到齐的时间往往比开会的时间还长,浪费其他学生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明明之前定好的事情,有的学生根本完不成,或是毫无缘由地反悔;有的学生借同学物品不还,损坏后也不赔偿。

受当下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之间请人帮忙也越来越功利化和金钱化,请客、送礼、给好处成了必需的手段,过去只需一句“谢谢”就能解决的事情,现在往往还得有附加物。部分学生提供帮助不再无偿,有的.甚至借帮忙来赚钱。

由于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大学生情侣越来越多,在多数学生正常交往之外,也有一部分学生越来越不文明。有的情侣在教室上自习时过于亲密,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有的情侣在教师上课时也公然搂抱,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三、当代大学生在其他校园生活中的社交礼仪现状

上课时,总有学生迟到或中途随意进出教室上厕所、接电话,也有学生穿着拖鞋、背心、吊带,啃着面包馒头就进了课堂,他们根本不觉得这些行为是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不尊重。升旗仪式上总能看到带着帽子、左顾右盼、窃窃私语或低头玩手机的学生,不知他们的爱国之心体现在何处。空空的教室里总是能看到满黑板的粉笔字、满抽屉的垃圾和满教室亮着的灯,不知擦黑板、丢垃圾和随手关灯这样的举手之劳对学生来说有多难。

网络对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改变都是巨大的,大学生深受影响,交流由人人对话转变为人机对话,阻碍了学生之间沟通;“脑残体”“火星文”“有木有”等在校园疯传,学生不好好写字,也不好好说话,请假条错别字连篇,QQ签名尽是看不懂的符号。

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完善自我形象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社交礼仪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明确在社会交际活动和各种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使现有行为转变为应有行为,自觉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

中国书信礼仪 篇3

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处处都要讲究文明礼仪,因为文明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交谈的第一步,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人和人之间不能缺少文明礼仪,文明礼仪会让人对你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反之,则差。所以作为一个小学生,文明礼仪是最基本的原则。

小学生正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好时机,如果在这时候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那文明就会还你一片明媚的春光。春天的微风,轻拂脸颊;春天的细雨,滋润土地;春天的阳光,灿烂温暖;春天的大地一片新绿。只要在适时播下文明礼仪这颗美好的种子,它就一定会还你一棵参天大树。怎样能使幼苗变成大树呢?这需要灌溉,灌溉是什么?灌溉即是教育,灌溉即是知识,只有健康的知识才是使我们这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法宝。

文明礼仪教育分成很多种: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谦和忍让,彬彬有礼,慎用语言,井然有序,恭恭敬敬……这些都是文明礼仪教育的重点。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公共场所时,尊敬老人爱护弱小总会让别人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

尊师重教则是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要尊敬老师,重视教育。谦和忍让是指别人找你挑衅或横行霸道时所做的一种措施,别人找你挑衅时,你要礼貌回避并用婉转的语言来改变他的思想,别人打架时你要阻止。彬彬有礼是说在遇到长辈时言行举止要有礼貌,面对老师要敬队礼……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共同嬴造一个文明礼仪的社会风气。

中国书信礼仪 篇4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而我们以后进入社会更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的机会,所以学习社交礼仪、提高礼仪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礼仪;修养;礼貌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一》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1. 站姿:女人的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微分开,脸上带有自信,也要有一个挺拔的感觉。

2. 坐姿:正确的坐姿是你的腿处于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个膝盖一定要并起来,不可以分开,腿可以放中间或放两边。

3. 行姿:正确的行姿是: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轻轻地方在两边,轻轻地摆动,步伐要轻。

4. 蹲姿:正确的方法应该弯下起盖,两个起盖应该并起来,不应该分开的,臀部向下,上体保持直线,这样的蹲姿就典雅优美了。

一、仪表礼仪

1.化妆要视时间场合而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能允许工作妆(淡妆)。浓妆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不要化浓妆,否则在自然光下会显得很不自然。

2.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由于文化、肤色等差异,以及个人审美观的不同,每个人化的妆不可能是一样的。切不可对他人的化妆品头论足。

3.吊唁、丧礼场合不可化浓妆,也不宜抹口红。

二、发型与服饰礼仪

1.穿礼服:女士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穿礼服时,可将头发挽在颈后,显得端庄、高雅;

2.穿连衣裙:如果穿V字领连衣裙,就可将头发盘起,如果穿外露较多的连衣裙,可选择披肩发或束发;

3.穿西装:因西装给人以端庄整洁的感觉,发型也要梳得端庄、大方,不要过于蓬松。

《二》交往礼仪,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何称呼、介绍、握手、交谈等都有许多礼仪规范需要遵守。我们在交往礼仪上存在很大的误区,这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交往礼仪的重要性。

三、握手的顺序

在社交场合中,握手作为一种礼节,其顺序根据握手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身份来确定,社会地位高者、年长者、女士、主人享有握手的主动权。朋友、平辈见面,先伸出手者则表现出更有礼貌。

四、握手的`规矩

握手作为见面时的一种礼节,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和要求。戴手套的男士握手前应脱下手套,放好或拿在左手上,再和人握手。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不可左手右手同时与两个人相握,也不宜隔着中间的人握手。不妨等别人握完再伸手。

1. 男女握手时,女士只需要轻轻地伸出手掌;男士稍稍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即可,不能握得太紧,更不要握得太久。握手时,应友善地看着对方,微笑致意。切不可东张西望,漫不经心。

2. 在社交活动中,熟悉和遵守握手的规矩,与人打交道时方能够做到应付自如,彬彬有礼,以便建立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谈话时切忌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三》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第三,进餐时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第五,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六,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七,最后离席时,必须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谢。

总之,通过以上提到的礼仪,我们就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礼仪修养对于我们的必要性。礼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整个社会良好的文明风气都是靠每个人堆积起来的。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我们要实践,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

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礼仪修养的提高,不用多久,我们整个社会、国家的礼仪素质都会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礼仪之邦,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

参考文献:

[1]于忠艳.现代商务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年

[2]金正昆.政务礼仪[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3]白燕.天津社会科学[M].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中国书信礼仪 篇5

文明是一阵清风,爽朗了人们的心情;文明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场细雨,滋润了人们干涸的心灵。创建文明城市,需从我做起。

暑假的一天下午,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去公园玩。在公交车上,我和妈妈找到了两个空位。下一站上来了一个老爷爷,我看了看老爷爷,站起身来对他说:“爷爷,您好,您到这里坐吧!”爷爷笑着说:“真是个好孩子,谢谢你!”我对爷爷灿烂一笑:“爷爷,这是应该的。”在公交车上做了一件文明事,我感到很开心。

到了公园,哇!快瞧啊!这里宛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世外桃源!可是,正当我陶醉在这人间仙境,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一位仙女时,有一个小女孩打破了这一幻想,她走过去想采一朵花。我发现后立刻阻止了她,轻轻地告诉她:“花儿、草儿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可不能伤害自己的.朋友啊!”小妹妹听完以后,低下了头,红着脸说:“我知道了,我再也不会伤害我们的朋友了。”在公园里做了一件文明事,我感到很开心。

出了公园,我和妈妈散步回家。在一个交通路口,红灯亮了,可是,一个小男孩好像没看到红灯似的,直接准备穿过马路。我急匆匆地拦住了他:“不能闯红灯,万一来往的车辆碰到了怎么办?”小男孩听到后赶紧退了回来,和我们一起耐心地等待。在交通路口做了一件文明事,我感到很开心。

崇礼句容,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中国书信礼仪 篇6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一直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今天我就以书信来诉说衷肠吧。

从我很小的时候起,你们对我就从不溺爱,不像其他的父母一样,把我泡在蜜罐里,怕捧在手里掉了,怕含在嘴里化了。每当其他的父母来接女儿时,你们却让我独自回家;每当其他的父母坐在女儿旁交功课时,你们总是让我独自完成;每当其他的父母怕女儿迟到而叫醒她时,你们总是冷眼相待……你们总是让我独自面对,让我养成独立性,让我养成一个坚韧不拔的性格。就是因为它们才让我在新的环境里,新的'挑战力越过种种障碍。记得那一次……

那天你们为了让我独自回家,而“不来”接我。那天,我差一点就哭了,但我突然想起你们常对我说的那句话:“相信自己。”那一刻,这句话对我来说是有形无形的帮助,让我顿时又充满了动力。我开始相信自己向家走了。

我后来才得知,那天不是我一个人,后面还有一个“护花使者”——老爸。我知道,就算整天说“教不严,父之过”的老爸还是会心疼这个宝贝女儿的,而且不是还有一句俗语叫做:“虎毒不食子”。

我渐渐的明白,严格也是爱的一种方式,一种叫做“大爱”的爱。

年华似水,岁月如俊。一转眼,我从那个无药可救的调皮蛋,长成了一个十四岁的花季少女,而你们也从那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变成了体弱的父母,为了我的成长,付出了青春。让发丝染上白漆,让皱纹在你们的脸上留下痕迹,但你们仍无怨无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爸妈,我很庆幸可以成为你们的女儿。

在末尾我为你们唱首歌:“轻轻的叫一声爸爸妈妈,我为你送上一杯热茶,辛辛苦苦你又一天要让那快乐都祈祷他,轻轻的叫一声爸爸妈妈,我为你送上一束鲜花,忙忙碌碌又又一载要让你拥抱青春年华……”

您的女儿:xx

20xx年1月1日

中国书信礼仪 篇7

中华民族历来都有“礼仪之邦”这个俗称。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美德。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那怎样才能使我们学会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呢?

小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的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精神,因为仪表和仪态可以让人一看就知道你的修养。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我知道一个关于文明礼仪的故事,题目是《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徒弟,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品德,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才能和睦相处。君王和大臣们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同学们,让我们多了解文明礼仪的知识,让文明礼仪人人知,做个文明的好少年!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中国书信礼仪网内容,请访问中国书信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