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系列1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知识后另一种力的学习迁移,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是整个单元的理论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在结构上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同时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生产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有关压强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所以确定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作为本课的重点;又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且容易理解并掌握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选用讲授、讨论、观察、探究和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教法选用恰当,又要求学法运用正确,而且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我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通过阅读,了解教材内容,产生疑问,认真听讲;通过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开拓视野,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引入新课:
以幻灯形式出示教材第76页中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思考并讨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书放在气球上。接着提出问题:“气球形状改变受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总结出压力的概念。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并演示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然后逐渐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牙签分别压气球。
然后提出问题:“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这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生探究: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启发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的探究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我采用分组探究实验活动,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铅笔等来完成教材第77页实验,比较在压力不同时的压痕深度有什么不同。在完成实验以后,我让学生用手压铅笔两端感受压力的效果不同,然后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自觉自主地去挖掘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压强计算公式: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新物理量——压强。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结合压强计算公式学习压强的单位并说明其物理意义。列举实例对压强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然后,通过讲解例题加强对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加深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4、压强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中的 “想想议议”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最后,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压强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压强公式学会分析和利用控制变量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5、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6、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第4题,加强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作业:复习课文,做第79页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压强
一、 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
三、压强:
1、压强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公式:P=F/S F=PS S=F/P
3、 压强单位:N/ m2,专用名称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
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2、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2
一、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
三、主题
压强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六、设计者
雁鸣湖中学慕智勇
七、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八、教材分析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内容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九、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十、学习目标
(一)能举例说明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熟练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会解释和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十一、评价任务
(一)通过图片、学生举例和列表格的方式来检测目标一达成
(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三)通过例题和学生练习来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点
复习提问
展示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目标(一)压力
1、什么是压力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目标(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目标(三)
1、压强计算公式
2、习题练习
目标(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习题检学部分
作业展示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播放本节节首图。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
1、师生共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情形,并画出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问:它们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2、总结什么是压力及相关知识:
(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
(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
(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互相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
3、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4、讲述并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5、演示:压气球。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
6、演示:指导学生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压气球,观察形变程度。问:形变程度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7、指导学生按图所示用笔尖和笔尾扎手。问:两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8、讲述受力面积,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9、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有关内容,认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2)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海绵的形变程度)
②甲图和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③乙图和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3)总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10、讲述:根据实验结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要比较压力,又要比较受力面积。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11、指导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并利用课本写出压强公式:p=F/S
认识各字母的含义。
12、(1)指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计算:一辆推土机重200000N,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求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推土机每平方米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2)讲述:
①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②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的压力。
13、师生共同分析解答课本第31页例题。
14、提出问题:
(1)钉子、缝衣针为什么要做得很尖?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薄?
(2)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放枕木?推土机为什么要装宽大的履带?
15、老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对物体的压强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任何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破坏(例)。
1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和32页有关内容,回答: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各用什么方法?
17、总结: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增大受力面积。
18、讨论:为了把菜切断,可以用力切,也可以把刀磨一磨,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利用公式讲述,在压强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省力)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节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共两个课时。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是以学生熟悉的。自然存在的客体“水”为整合点,形成“生活中的水这一主题。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课标要求让学生学会应用压强的公式、单位,能由公式出发得到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为水的压强,以水的压强为载体从而推广到一般的固体、液体的压力、压强的知识。通过第一课时的“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学习为第二课时的“水的压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第二课时的“水的压强”,可依据其他液体的压强与水的压强有共同的特点,将水的压强的特点推广到一般的液体上。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摩擦力等知识时已接触过压力的概念,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描述。故本节课的学习是对摩擦力知识的延伸。此外,本节内容下接第二课时,在整章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善问、对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方便。此外,在七年级学习摩擦力等知识时,他们已接触过压力,对其并不陌生,但也并非非常深入。这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而以前学习中涉及到的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此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能使其猜测出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本节课的展开提供了思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说出压强的概念,描述出决定压强大小的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含义及能举出压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写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掌握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含义。
2、说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压强的相互关系。
3、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在获得压强概念的过程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2、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在学习改变压强的方法的过程中,通过举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深刻理解压强概念,感受科学的简洁与和谐美。
2、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压强的实例,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例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压强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更体现了将科学知识、社会活动和生活经验的密切结合。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讲述约翰·莫雷的实验(启发式教学法)——媒体展示图片(多媒体辅助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探究法)——叙述讲解压强的概念(讲授法)。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板书。
2、实验器材:压强小桌、钩码、沙子、水槽。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提出问题
通过讲述约翰·莫雷的实验,提出玻璃管为什么会粉碎这一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压强。
约翰·莫雷实验的内容为:有一位名叫约翰·莫雷的海洋学家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3支不同的玻璃管两端烧熔封闭,用帆布包紧后装进铜管里,铜管的上端开有小孔可以让水进入,再把这根铜管沉到5000米的深海。当他把铜管提上来时,不禁惊呆了,帆布里的玻璃全部变成学雪花状的玻璃粉。
2、媒体展示,新课教学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本中的三幅图片——手对瓶子的压力,压路机对路面的压力,钳子对核桃的压力,启发学生对他们三者共同点的描述,引出压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问题1: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上?方向如何?在学生考虑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想法后得出压力的概念与特点。 小结:压力是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其特点是作用在物体表面,方向是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说明:根据直观的实例图形,分析归纳压力的定义与特点,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然后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压力的实例,在学生汇报他们的例子后,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的实例(如沙滩上的脚印、桌子上的一杯水等),引导同学们思考压力产生的效果是否都是可见的,影响压力产生效果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问题1:你能举出一些压力的实例吗?并分析他们的作用点和方向?问题2:压力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说明: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可将许多不可见的现象被同学们观察到,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3、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引导学生结合压力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并设计探究压力产生效果因素的实验方案,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收集证据验证实验猜想并得出结论。(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可适当参与学生活动中,做适当的辅导)
(1)明确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本问题是在承接问题2的基础上提出的,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猜想假设:由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并交流压力作用效果的可能因素。此步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讨论交流的能力。
(3)设计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回顾控制变量法。经讨论,汇报实验方案,并进行生生评价,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最终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4)实验操作: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按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
(5)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完成教材中的表格。此步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6)交流评估: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各组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取长补短。此步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7)教师小结:得出实验结论。评价各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意见。此步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说明:让学生在探究教学过程中领会探究的内涵,并学会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简单的探究过程与步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途径达到共同进步,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叙述讲解,引出概念
对上述探究结论进一步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时,又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之后利用多媒体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小结: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注意:①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水平支持面上静止时F=G
②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面积。
③单位统一
N/m2单位:1帕=1牛/米2
说明:本环节运用了类比的教学策略,可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而多媒体的运用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了解了压强的相关知识后,简单介绍帕斯卡生平。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史。
5、随堂练习,深化理解
用课件出示课本中例题,及时反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这有利于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例题:质量为60千克的人,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96厘米2.当他站在地面上时。脚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解:压力F=G=mg=60千克×9.8牛/千克=588牛,受力面积S=196厘米2×2=392厘米2=0.0392米2。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得P=F/S=588牛/0.0392米2=15000帕=15千帕
答:人对地面的压强是15千帕
说明: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针对检验结果做出相应的反馈。
6、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增大压强,什么时候需要减小压强,举出一些实例。在学生回答后用PPT展示一些实例。然后由教师提问学生2个问题。
问题1: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在学生思考回答后有老师做补充完善,得到增大或减小压强变化的方法。问题2:PPT中展示的实例是如何改变压强大小的?
PPT中展示菜刀、靶子、骆驼、撬式起落架直升机,分别介绍各自的原理小结:
问题1:增大压强的方法是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问题2:菜刀——减小受力面积,以增大压强、靶子——增大压力,以增大压强、骆驼——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强、撬式起落架直升机——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强。说明: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所学运用起来,发现身边的增大或减小压强的现象。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
7、课堂小结,反思提高小结:
1.压力的定义与特点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3.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和注意点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书本第18页练习1-3题;
八、板书设计
压力和压强
1、压力的成因: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
特点: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2、压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
3、压强: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或用字母表示P=F∕S单位:帕(pa)
1Pa=1N/m2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平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习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习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习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习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习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6
《压强》教学设计
河北省沧县杜生镇第一中学刘学兵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在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经常用到,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
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沙子、小桌、砝码
学生准备:压力小桌、沙子、砝码共16组
【教学过程】
一、压力作用效果
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压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
师:出示图片:(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2)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4)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说明:此环节的安排,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能够用物理语言表述生活现象的语言描述能力;使学生掌握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式进行探究提问的技能。)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设计实验: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说明: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控制什么,如何控制?改变什么,如何改变?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压强及压强的计算
师:把三块砖放在桌面上,已知每块砖重10N,一块立放,立放底面积为50cm;两块叠起平放,平放时,底面积为200cm。请同学们判断哪组砖对桌面的压强大?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使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22
师板书并讲授:公式:p=F/S
公式中各个符号的意义: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1帕斯卡=1牛顿/平方米
1Pa=1N/m
师: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公式来计算两组砖对桌面的压强。
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进行全班的交流。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师:由p=F/S可知,增大或减小压强得思路有哪些?
生:增大或减小压力,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
师:阅读课本“想想议议”试举例说明生活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说明:学生阅读并回答,此环节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五、当堂练习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2.请说明下列事例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1)锯、剪刀、斧头等用久了就要磨一磨,为什么?
(2)背书包为什么要用宽而扁的带,而不用细绳?
(3)啄木鸟有个细长而坚硬的尖喙,这对它的生存为什么特别重要?假如尖喙变钝了,它还能够成为森林医生吗?
六、小结:(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2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2、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3、认识压强
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 使用控制变量 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 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 :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 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 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 、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 -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 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 )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 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 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9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六、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3、10.3利用体重计和方格纸测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猜一猜设计实验实验并收集数据思考与讨论。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10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2、3、4;
2、《练习册》P14: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总结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图片导入】
展示一系列图片:
(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让学生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是压力,可以回答出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引导看出他们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然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环节二:建立概念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我会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之前对图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并在这里我会提问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这里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问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我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提出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阅读课本接下来的内容,思考如何增大与减小压强,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
四、板书设计
略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12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图钉、方砖、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力——压力
对于压力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压是个动词那么那我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压这个动作。请同学演示自己据一些例子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
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1.感受压力的效果。
2.实验探究
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1)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3.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x103kg,履带面积S1=1.5m2,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x103kgx9.8N/kg=1.18x105N。
地面的受力面积:S1=1.5m2x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3.93x10Pa。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x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x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FS进行计算。
4.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
(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四、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将边长为3dm的立方体铜块放在上表面面积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铁块上。求铁块上表面受到铜块的压强是多少?(铜的密度P=8.9x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铜块的底面积900cm2,大于支持面的面积100cm,所以受力面积是100cm。(答案略)
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3.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知识的解释,使学生养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及其建立过程教学难点:
(1)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器材准备:海棉、压力小桌、铅笔、气球、砝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回答问题:
啄木鸟和鸭子的嘴和脚各有什么特点?如果把啄木鸟的嘴和脚换成鸭子的,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二)复习提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力的作用效果是怎样的?通过回答,引出压力。
(三)压力的教学
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进一步引导,图片中的力的施力是哪个物体,哪个是受力物,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从而给出压力概念。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间有压力作用呢?通过学生举例后,并总结出共性
1.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
2.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出示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压力的理解。
(四)压强的教学
1、压强的概念
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同样的压力,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压铅笔,压气球。动手实验并思考:
(1)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
(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回答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②给出实验器材,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
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次实验过程中,什么条件是相同的?
2.作用效果哪一种情况更明显? 3.是什么影响了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④得出结论:通过老师的实验展示,学生们探究结论,共同总结: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出示练习,压力作用效果压力相同是比较受力面积,受力面积相同时比较压力大小,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是怎么比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认识。出示例题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板书学生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第4题。配套练习第八章“练习一”。
压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 篇14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图钉、方砖、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力——压力
对于压力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压是个动词那么那我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压这个动作。请同学演示自己据一些例子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
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1.感受压力的效果。
2.实验探究
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1)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3.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103kg,履带面积S1=1.5m2,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积:S1=1.5m2×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3.93×10Pa。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FS进行计算。
4.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
(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四、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将边长为3dm的立方体铜块放在上表面面积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铁块上。求铁块上表面受到铜块的压强是多少?(铜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铜块的底面积900cm2,大于支持面的面积100cm,所以受力面积是100cm。(答案略)
【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3.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