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职场网

导航栏 ×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4-03-01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6篇。

如果能在工作里写得一手好文档,大家的心情也会特别好,我们在写作困惑时一般都会翻阅相关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完成写作,范文如何写才能脱颖而出?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农民增收调查报告6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1】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xx、20xx、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xx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xx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xx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xx年增长820元。同时20xx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xx年、20xx年、20xx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xx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x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认识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认识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遇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2、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用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农田被占用、征用的现象也同步上升,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据统计数字,近五年来,我镇耕地面积减少近千亩。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三年内,菜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三、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部门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民经济人队伍,让我们沿江开发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沟通、左右呼应、内外衔接”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绕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粮田,多种弱筋小麦、优质大米,同时种一些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蔬菜。

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镇“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4、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切实管理好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值。完善“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镇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5、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镇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布点加工,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进厂入镇就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双带一争”型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份额,促进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编报项目上争国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2】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木圭、蒙圩、白沙、下湾、大洋、麻垌、罗秀等10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政府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平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政府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麻垌镇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抓好荔枝的流通工作,确保今年荔枝增产农民增收。采取四条措施促进流通:一是开支3万元在交通区扭地带的桂平大转盘,建立100平方米的荔枝广告牌;二是通过网上广泛发布麻垌荔枝供求信息,开展招商引客工作;三是在中央二台经济频道刊登介绍麻垌荔枝信息;四是镇政府计划在6月上旬初组织100多人的老板经纪人队伍到区外跑市场,宣传麻垌荔枝。这些具体措施,必将加快麻垌镇荔枝流通步伐。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XX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xx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平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5、 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XX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平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平糖厂,桂平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XX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近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平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平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平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平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a.甘蔗生产。要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建设吨糖田,提高糖分含量。甘蔗生产主要在白沙、厚六、大湾、下湾、蒙圩、石龙等XX区及部分南区乡镇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高糖的新台糖22和桂糖22等优良品种。

b.水果生产。一是抓好荔枝、龙眼大宗水果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发展名优稀水果品种,适当发展时令小水果;二是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提高水果的优质率。加快实施荔枝、龙眼高接换种和新植名特优水果步伐。特别是要正确搭配好荔枝、龙眼早、中、迟品种,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造成运输、销售上的压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XX市水果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c.蔬菜生产。要围绕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优化品种布局。全年种菜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宜什么,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下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紫荆野生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我市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很多,如金田的淮山,油麻的玉桂,下湾芹菜,蒙圩西红柿、辣椒,寻旺的苦麦菜等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注意做好引导、确保质量。还有烤烟、黄红麻、西山茶等,应根据市埸的需求,按计划发展。应对桂平的地方优势品进行开发立项,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招商工作,使地方品牌更好地打出市门、国门。与此同时抓好万元田建设,前几年我市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模式,如:市农科所、蒙圩、罗播等乡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模式,寻旺福寿村的稻-稻-菜模式,金田镇的稻-淮山+菜、果园+养殖等模式,产值接近或超过了万元,应大胆探索和发展。

(2)、畜牧业。

重点抓好瘦肉型生猪品种改良和草食性畜禽的养殖。生猪品改继续实施好三三一工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此前取得的品改成果,在做好政策引导、对罗秀、木圭、木乐、白沙、厚六等边远交界地区实行税费优惠灵活政策,加大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办好2-3个乡镇3-5个村的集约化生猪品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次资金上、技术上扶持和扩大经济能人、养殖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带动整个桂平养殖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抓好草食性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抓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3)、水产养殖业。

重点抓好名贵渔类的引进和示范养殖工作,大力推广小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多品种混养、综合性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抓好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基础上,抓好黄沙鳖、土塘角以及其它有市场、有销路的名贵鱼类和水产品的养殖,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

3、抓好区域布局的优化。

以城区为中心,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区,各区突出重点。

②南区主要是以麻垌、罗播、大洋、大湾、木根、社步、油麻等乡镇为中心,发展以荔枝为主导产品,八角、玉桂、烤烟等为辅助产品的林果业。

③XX区要抓好南梧公路沿线吨粮田示范带建设。石咀、石龙、蒙圩、白沙、厚禄等乡镇要发展以龙眼为主导产品的林果业。

④北区除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的龙眼种植外,还要以金田为中心,发展有规模的淮山种植。

4、加强领导,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5、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平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3】

乡村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近期,为深入了解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更好地满足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需要,调查队对镇、镇、镇及镇等重点旅游观光镇的215户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同质化等制约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一、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市以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序地推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截止20xx年底,共有乡村旅游景点50余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国家3A级景区2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旅游度假区1处、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处、精品村寨4处;农家乐500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1家;为乡村旅游提供农副产品的农户2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20xx年度市接待游客人次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7%,实现旅游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5.9%。

(二)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市自古便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的美誉,拥有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优美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市紧紧围绕建设“文旅名城”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旅游资源和优秀历史文化,努力挖掘特有的年画文化和德孝文化资源,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优势,建立和发展了年画产业基地,打造了年画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年画街坊,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等百余类与家装、生活相关的年画品种,积极打造集生态观光、游乐休闲、文化博览、文创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创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年画村农民小区建设时与年画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近30家特色农家乐、农家居、农家茶馆,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年画乡村旅游风景线,相继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年画村共发展年画企业15家,年画作坊20家,年画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年画产品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年画村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三)品牌建设逐步成形

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建设美丽、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成功推出以“画境”为公共品牌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深挖年文化内涵,先后打造了年画村国家4A级景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中华年俗村、剑南老街国家3A级景区、花棚子精品民宿群、花宿花厢轻奢乡村旅游度假酒店,连续20年举办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打造了“到了就是年”的城市营销品牌。同时,挖掘优势资源,构建“特色小镇+农业体验园区+田园社区+绿道系统”的发展格局,建成萤飞谷、旅游观光小火车等旅游项目,年文化小镇、麓棠玫瑰温泉小镇、童话小镇、山地运动小镇等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产业的特色小镇迅速崛起,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市委确定了将建设成为“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20xx年11月,市入围“20xx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情况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在215户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6%表示发展乡村旅游后,本户家庭总收入有增长,其中133户家庭总收入较发展乡村旅游前增长了10%以上,36户增长了30%以上。从调查数据汇总来看,20xx年从事乡村旅游业农户人均旅游业可支配收入为1631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22元,占旅游收入比重为10.6%,家庭经营性净收入13637元,占83.6%、财产性收入957元,占5.9%。

(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5%的农户从事旅游相关的自主经营,仅有5%的农户为景区、宾馆、饭店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发展新的就业方向搭建了极佳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村居民就近就业、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开拓广阔的空间。

(三)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集体经济增长。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4个镇中,有3个镇通过村民参股的方式发展了乡村旅游有关项目,如冷水鱼养殖、帐篷露营等,每年按参股数每户进行分红,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每年分红所得多数在100元左右,占受调查农户的50.8%,分红所得在100元到200元区间的农户有30.4%,200元以上的农户仅有18.9%,财产净收入增收力度较小。

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景区娱乐项目、基础设施少,留不住客。20xx年,市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人气越来越高,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经营的餐馆、旅店没能从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分来更大的客流量,85%的农户表示每年接待游客人次在1000人次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人次在500人次以下的农户占47%。一是旅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景区游览项目、娱乐项目少,游客把景点都逛完后,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吸引游客留下继续消费。一位经营农家乐的受访户表示,有很大部分的游客都是带着孩子一家人出来游玩,山水风景一上午就能看完,棋牌等娱乐项目只有大人感兴趣,缺少儿童娱乐项目,吸引不了天性好动的儿童,孩子吵着要走,家长也只好打道回府,无法留住游客带来更多的收益。二是游客回头率较低。景区游览项目缺乏特色,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大部分游客游玩了一次后便失去了再来一次的兴趣,不具备长期的吸引力。三是对长期疗养的游客吸引力较低。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多数面向的是短期游玩的旅客,对于想要在山清水秀的乡村长期疗养的游客人群来说,无法满足其在医疗、出行、通信等便捷生活方面的需求。留不住游客的脚步,也就无法产生更多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经营模式、旅游项目单一,吸引力不足。从农户从业情况来看,多数从事包含餐饮和住宿一体的“农家乐”,以品农家菜为主,娱乐活动以打牌、喝茶、聊天为主,提供的服务、游览的项目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从事观光农业的经营户相对较少,且多为采摘水果等观光体验项目,娱乐项目单一,能够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游客的求知、求奇、求趣的心理需求,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受调查农户中,从事住宿、餐饮或食宿结合农家乐的农户占86%,从事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观光农业的农户占比不到5%。

(三)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淡薄,曝光度不够。经营农户均为当地农民,雇工来源也多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还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旧阶段,缺乏系统的旅游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处于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没有树立起打造有特色、有知名度、有影响力品牌的意识,招徕游客多数靠朋友介绍等口碑效应手段,营销手段老旧、单一,市场意识淡薄。调查数据显示,在每年接待的游客中,从网络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招揽来的占比仅有30%左右,未进行有效的市场推销。

(四)土地政策、经营场所限制,扩大规模存在困难。调查显示,市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农户多为当地农民,用来经营的场所为自家建的房子,受限于空间大小,餐饮接待人次、床位等数量有限,规模小,在旅游旺季时无法接待更多的游客。调查中,多数经营户想要延长产业链,扩大规模,扩建厨房、餐厅、住宿等,但目前农业建设用地管控严格,基本批不了建设用地指标,如果触碰红线,风险很大。调查中有经营户本来打算扩大规模的,就因为建设用地指标没法落地,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影响了农户收入增长。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增强旅游业发展对农民的增收力度,一是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景区景点,让游客有得游。在地域特色上进行深挖,发掘市年画、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精髓,对景区房屋外观、色彩、风格等进行统一规划,保留文化独具特色的风情,进一步提升的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二是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建设,让游客方便游。市乡村旅游景区均分布在沿山一带,部分特色景点如“萤飞谷”“里”等,没有公共交通直达或班数较少,非自驾游的游客面临去了不知道怎么回来的困扰,因此,完善交通建设十分有必要。三是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让游客舒心游。旅游出行多数是“全家总动员”,景区游乐设施“老少咸宜”也是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除了“家长”们感兴趣的爬山、钓鱼、棋牌等娱乐,儿童们的娱乐需求也不能忽视,老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更是需要得到重视,完善娱乐、公共厕所、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增强游玩趣味性、安全性,打消游客的顾虑,提高游客出行的安全感。四是向农户提供优惠政策。通过降低农户融资、贷款难度,适当放宽土地政策,帮助农户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经营净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二)系统培训旅游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要将市大量的旅游客流量引入到农户家中,增加农民收入,就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这不仅代表着游客对这个城市的感观,也是市旅游行业发展最佳的名片,决定了游客能否转变成为“回头客”,并通过亲友口碑、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将市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规范农户的经营行为,杜绝农户在景区内为赚取游客消费进行违规经营、恶意竞价、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宰客等行为,扰乱景区秩序、破坏景区的观赏性,降低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二是要组织农户参加旅游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会,针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礼貌礼节、历史典故、民俗文化知识等旅游相关各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三是鼓励农户进行适当的创新,增加合理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节目,提高游览价值,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游客。

(三)融入“互联网+”,形成全市乡村旅游产业链【wWw.hC179.cOM 一起合同网】

为扩大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使农民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持续获益,一是要融入“互联网+”。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将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风貌有效地宣传出去,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综合运用网络平台,将依靠口口相传的农家乐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呈现在每位游客眼前,不仅农户能以照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前来,游客也能通过网上订餐、订票、订购房间,网络平台明码标价,解除游客担心宰客、旅游旺季找不到住处等后顾之忧。三是要整合旅游资源,将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整合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链,通过政府的总体规划,改变各景区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形势,进行统筹管理,形成规模效应,铸成市独有的旅游品牌。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4】

08建筑二班顾丽丽1083410217

家乡农民增收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多亿人口中,农民占了绝大多数,农业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自古至今都是各行各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国民生计,经济的发展与否。所以,中国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世界大国,而且要做世界强国,不把农村建设好,把农民问题解决好,是不可能的。

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农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如今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各方面和几十年前都有很大的改变。为了实际了解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趁着寒假回农村家里,对家乡的小村子里农民和村委会对于农民的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调查地点:皖阜阳界首大顾行政村

调查时间:2010年2月

调查对象:村委会及农民

调查目的:具体了解中国“三农”情况,增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认识,深入理解党的有关政策。

调查方式:走访村委会及农民询问调查

调查结果:同年与上年比增收情况:

种植业 :1.小麦油菜籽等粮油增收人均196元

2.林业增收人均301元

3.蔬菜水果增收人均97元

养殖业 :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增收人均101元

务工 :外出劳动力增收人均1253元

其它增收:个体经营增收人均89元

可以看出,由于国家政策和政府投入使农村的农民收入稳定上升。农业的发展前景对于家乡来说,正在逐渐向前迈进。中央的减轻农民负担在近几年得到了实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民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鼓励了农民多增加承包耕地面积,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科技发展,使得农民种植技术不断地提高,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作物的产量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机械代替了手工,不但有很高的效率且节省了人力,这使得有更多人从从事农业转到从事其它行业上,所以出现了乡镇企业,食品加工厂,家禽养殖厂等。便利的交通也为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输出提供了条件,现在家乡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温州等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每年能有相当不错的收入。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民收入虽然有一定增长但是上升缓慢,根据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现状的分析,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

1.客观因素:

1)农民就业不足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整体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农民就业问题严重。况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推广,又加重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另外,由于过去人口政策的作用,必然使农村劳动力剩余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缓解。由此可见,未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失业状态不

08建筑二班顾丽丽1083410217

会减轻,而是越来越严重。过剩的劳动力必然要求更多的就业:大量的农民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本不能满足农民收入提高的要求;依靠土地使大多数的农民增收也不现实。

2)市场机制尚待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农业要素在市场中的合理配置,目前不合理配置这一结果伤害最大的往往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和农村投入不够,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投入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县乡财政向农民投得少、收得多,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2.主观因素:

1)农民素质不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农民整体素质普遍低下。这里讲的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能够满足增收需要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针对农民增收而言,最关键的素质主要是能力素质。然而,就农民整体而言,这个问题不容乐观。

2)我国的许多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而贫困群体的多数在农村,是农民。另外,国家对农业政策落实上存在着与其他有关政策相矛盾的环节和方面。例如,国家要农民增收,就要减少农民,但计划生育政策规定部分农民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这是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这必然是在政策性地增加农民。还有基层政府机构臃肿、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效率不高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对农业的投入落实不到农民手中,等等。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1.针对客观因素的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渠道。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2)努力完善市场体系,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提高对农民的保障能力。

2.针对主观因素的建议:

1)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就业能力。以适应对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岗位。通过职业学校、短期定向培训、岗位培训、民间办学等多种途径和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大规模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增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减少就业阻力以增加就业。

2)国家实施自己的职能,提出有效合理的政策方针,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另外,对政府人员进行合理安排达到高效率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如山.“三农”问题形成与解决的宏观思考[J].商业时代,2004,(21).[2]魏中海.怎么破解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难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5】

关于庄浪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庄浪县赵墩乡人民政府 陈永福 744600

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庄浪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自然条件较差,加之人多地少,干旱多灾,资源贫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农民 增收 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庄浪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自然条件较差,加之人多地少,干旱多灾,资源贫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我自来庄浪以来,对庄浪农民收入问题展开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县农民收入的基本现状

根据对全县18个乡镇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收入为1778.18元,比上年增加119.96元,增长7.23%。其中:全年现金收入1441.30元,比上处增加174.24元,增长13.75%,占纯收入的81.1%;全年实物纯收入336.88元,比上年减少54.28元,下降13.88%,实物收入占纯收入的18.9%。从2007年全年纯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一直处在农民增收的主导地位,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主要表现在:

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工资性纯收入人均1002.66元,比上年增加104.03元,增长11.58%。2007年县上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农村余劳动力输转步伐加快,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全年外出劳务得到的收入人均983.32元,比上年增加96.37元,增长10.86%已经占到农民引入的55.3%,劳务收入带动了工资性收入的稳步增长,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家庭经营收入略减。2007年庄浪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达到662.5元,比上年减少20.42元,下降2.99%。2007年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呈现出一产业收入减少,二三产业收入较快增长的新特点:

1、一产业收入减少。2007年一产业纯收入人均518.26元,比上年减少98.07元,下降15.91%。由于全县受严重干旱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出售产品有后顾之忧,出售粮食及农业副产品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幅度大,导致农业现金收入下降。全年农业人均纯收入439.76元,同比减少104.1元,下降19.14%,而2007年牧业产品价格看好,农民出售牧产品收入较高,从中得到的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农民牧业纯收入人均77.99元,同比增加7.43元,同比增长7.43元,增长10.54%。

2、二产业收入增长较快。人均增长24.31元,比上年增加19.57元,增长4.1倍,主要是工业服务业和食品加工等工业收入增加。

3、三产业纯收入增幅大。人均为119.94元,比上年增加58.08元,增长93.89%。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和批零贸易收入增幅较大,主要原因是农民思想意识转变,把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中转移,调查资料显示,非农业的收入是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重点不突出、规模小、效益不明显,农业收入比重偏低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共有耕地92万亩,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洛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光热充足,是种植苹果、桃、梨等优质瓜果蔬菜的适生区,素有“瓜果之乡”之美称。但由于我县农业产业重点不突出、规模小、效益不明显等原因,农业收入在我县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剩余劳动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农民工资性收入提升潜力大巨大 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县农民的增收。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高中、中专、高职以上文化程度更低,只占到劳动力的7.5%左右。虽然政府采取各种途径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但目前效果还不理想。据农村抽样调查,在外出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占12.5%;没经过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占87.5%。;另外我县是一个有着40余万农业人口的人口大县,其中劳动力22 万余人,但有输出并创造现金收入的仅11.6万人(次),仅占劳动力总数的36%。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依然偏低。

(三)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没有改观。

市场对农民生产、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理论上讲,市场需求决定了农民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但在实践中,由于农村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渠道不畅,从而导致农民生产落后于市场需求,造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成效不明显。

三、解决农民增收的具体方案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抗拒自然灾害、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必须从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发充分发挥农业潜力

做大做强果品、洋芋、畜牧主导产业,兴办农产品龙头企业,成立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

一是在果品产业上要抓管理增效益。严格落实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建立县乡领导干部挂牌包抓果园示范区,推行果业技术人员蹲点包抓示范园制度,果业技术人员每人至少承包20亩果园,乡镇科级干部每人承包10亩果园,实行挂牌管理,示范带动果园管理上水平。果业局要外聘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加大果园管理技术培训力度,下大决心解决果园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问题。要进一步扩大果园面积,阳川、万泉、朱店、大庄4乡镇各要新建一处2000亩的标准化苹果示范园,南湖、赵墩、卧龙等乡镇也要积极发展苹果园,全县新植果园2万亩,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组建庄浪县果品出口创汇公司,实现果品直接出口创汇。

二是在洋芋产业上要稳规模抓提升。各乡镇要以种植“庄薯”品牌洋芋为主,大力发展优质专用薯,全县洋芋种植面积稳定在24万亩。同时通过外引内聚资金,建成一批洋芋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三是在畜牧产业上要抓重点求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猪养殖为重点,创建庄浪生猪品牌,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年内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2处规模在500头以上的育肥生猪养殖小区、2—3个规模养殖场,每个行政村平均新增5户养殖大户。农牧局和有关乡镇要全力抓好朱店东街1200头标准化父母代种猪场和南湖寺门、良邑何川等4个标准化养猪场建设,确保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26.7万头,商品猪出栏量突破20万头。要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秸秆养畜,在10乡11村发展养牛户830户,巩固、扩大以关山和中北部乡镇为主的良种肉牛繁殖群。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输转、就业,加大二三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收入货币化程度提高,变现能力增强。农民收入中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其中,现金收入比重的高低是衡量收入质量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非农产业的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当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快劳务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摆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宣传引导,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下大力气搞好劳务输出工作。

二是加强信息收集反馈,促进务工人员有序流动

县、乡劳务工作机构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上网查询、劳务联络处提供、外出务工人员反馈、劳务中介组织介绍、主动外出与用工单位洽谈等途径,广泛搜集劳务要求信息,并及时宣传到广大农户,为务工人员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要建立健全全县剩余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劳务输出信息库,对已输出人员的姓名、从业地点、工种,要逐人登记,造册管理。对培训储备的各类技能人员,要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能工种等方面逐人建档,定期更新,动态管理。一旦时机成熟,及时提供给劳务基地。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针对全县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

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况,把加强劳务工技能培训、加大技术型输出作为增加劳务输出、抢占劳务市场的核心来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先培训、后输出”为原则,加强劳务人员实用技术培训和岗前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全县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在对全国、全省劳动力市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突出定向培训,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开展什么样的技能培训。要根据输入地的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储备式”培训,每年培训储备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四是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广开劳务输出渠道

积极开拓华北地区劳务基地;进一步巩固扩大西北地区劳务基地,抓好兰州、宁夏、新疆等地劳务基地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和发展新的劳务基地;积极探索境外劳务输出工作途径,努力开发国外劳务市场。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劳务经济稳步发展

县上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劳动保障、人事、农牧、扶贫、财政、教育、建设、民政、科技、司法、统计、团委、妇联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乡镇都成立劳务输出服务工作站,由乡(镇)长兼任站长,配备1名副站长和3名工作人员,业务上接受县劳务输出服务工作办公室指导,全力抓好本乡镇劳务输出工作。各村都要确定劳务输出服务点,由村支书、主任、文书负责此项工作。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在全县形成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劳务工作格局。

(四)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保障农民增收

着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为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助农增收的作用。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建立农业担保机构,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农民增收。

(五)发展旅游及与旅游业配套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强旅游及与旅游业配套的农家乐等吃、住、行、购、娱服务设施建设,挖掘整理民俗文化产品,开发草编工艺等特色旅游产品,培养导游人员,努力提高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加大宣传推介。借助各种媒体,利用各种节会,大力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重点要精心组织好第二届旅游宣传推介会暨国家森林公园云崖寺文化旅游节,推出云崖寺和庄浪梯田两大旅游品牌,提高庄浪旅游的知名度,在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上取得大的突破。

总之,我县要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和规模,扩大基地,强化管理,培育品牌,提高效益,进一步加大果品、洋芋、畜牧和劳务等产业的开发力度,加快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过度速度,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6】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近日,县委办公室成立课题组,围绕“农民增收” 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调查采取问卷、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明集乡赵家村(赵家村共有124户,380口人,本次参与调查的计124户)。结果表明,农民的增收愿望很强烈,但农民增收现状、影响增收的制约因素不容乐观,需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加以解决,以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农民增收现状

(一)赵家村基本村情

赵家村共有居民124户、380口人,耕地1800多亩,人均4.7亩,绝大部分为盐碱地,以种植棉花为主。该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棉花种植,少数村民靠畜牧养殖、农产品运输、外出劳务打工等方式获得收入,其中畜牧养殖户11个。2008年,赵家村实现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

(二)赵家村农民增收及收入状况

近年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明集乡赵家村作为其中的受益村,深切感受到农业、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但随着农村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农民增收状况出现以下特点:

1、增收愿望强烈

▲图表1农民增收愿望调查

从以上调查图表中可看出: 9.4%的户对当前的收入情况表示满意,90.6%的户表示不满意;37.1%的户当前有增收致富的想法,62.9%的户当前无增收致富想法。走访座谈中还了解到,从年龄结构来看,45周岁以上群众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比较乐观,25周岁-45周岁以下的群众对当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意,致富增收的愿望比较高。

2、增收渠道较窄

▲2农民从事行业情况“饼状图”

从以上图表中可看出,农民从事的行业较少,增收渠道比较窄:83%的户从事农业种植,4%的户从事运输业,9%的户从事畜牧种植,2%的户从事批发零售业,其余2%的户外出打工。座谈中了解到,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棉花为主。

3、增收空间不大

▲图表3-1农民增产增收情况调查

▲图表3-2劳动力土地经营状况“柱形比较图”

(说明:以一个3口人家庭,劳力2人,人均土地4亩,假定棉花亩纯收入800元)

从图表3-1中可看出,新品种的应用普及率很高,但农产品的价格偏低。从图表3-2中可看出,普通农户棉花种植亩数为12亩,年纯收入9600元;种植大户应种植棉花亩数为12亩,承包20亩,共计32亩,年纯收入25600元。从以上情况分析,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劳动力土地经营规模不大,是造成农民增产空间不大的关键原因。

4、收入不稳定

▲图表4造成收入不稳定的原因调查

从以上图表中可看出,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三项: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等突发事件,缺乏长期有效的收入机制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农业是弱质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也给农民增收造成不稳定性。

▲图表5-1群众收入情况调查

▲图表5-2学历与收入情况“柱形”比较图

▲表5-3年龄与收入情况“柱形”比较图 从图表5-1中看出,收入在5000元以上占11.3%,4000-5000元的占28.2%,4000元以下的占60.5%。图表5-

2、5-3中得出,学历构成、年龄构成分别与收入成正比和反比:即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人均收入多,反之,则低;年龄越大,人均纯收入越低,反之,越高。

6、收入入不敷出

▲表6-1 2007年农民群众年支出情况“饼状图”

(说明:以一个3口人家庭,2007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进行调查)

▲表6-22008年农民群众年支出情况“饼状图”

(说明:以一个3口人家庭,2008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进行调查)

从图表6-

1、6-2中看出,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的收入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富裕,节余不是很多。特别是用于农村医疗、教育和人情费的支出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座谈中发现,很多农民生小病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如遇到老人生病就医、大学生求学等,农民更是难上加难。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群众从事棉花种植,极少数群众从事畜牧养殖、农产品运输等副业。从这个层面分析,就是在农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新形势下,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遏制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农民的增收空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原因有: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走访座谈中,很多群众反映,农业龙头企业较少,虽有农业合作社,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普遍认为,农业龙头企业存在以下问题: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够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问题;有些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管理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二是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走访座谈中,绝大多数群众反映,由于原始积累少,想致富、缺资金、贷款难是当前群众们最大的难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投资创业的一个“瓶颈性”障碍。当前,县乡经济乏力、财政吃紧,金融机构贷款机制不够灵活等,是造成资金支持不到位的关键所在。三是缺乏科技的有力支撑。一些群众反映,近年来,虽然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但由于科技支持农业的能力弱,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产品附加值低。

(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座谈中,很多群众提到,对信息、技术等需求、期望值较高,但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上显得乏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做出相关的决定,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有群众在此提到,这样往往投入多、效益少,有时甚至连投资也难收回,增收无从说起。二是“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还不够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三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落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发挥不出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民群众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大多数仅有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导致致富手段少、技能欠缺。综合国内外形势,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已不只是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是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据国内有关经济学家分析,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目前,我县农民群众受文化程度低的制约,劳动技能薄弱、经营投资理念落后,创业意识和投资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方面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致使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制约了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劳动力转移方面,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上跟市场需求标准有明显差距,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越走越窄。

(四)城镇化实质性进展滞缓。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人口转移速度、效率以及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35%,明集乡城镇化水平不足30%。城镇化水平不高,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就业不充分的原因。城镇化水平不高且进程缓慢,导致农村人口多,非农人口少,即农产品生产者多,纯消费者少,农产品消费市场容量小,形成严重的市场需求约束,影响农民增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挤占有限的土地,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加大农产品流通成本,影响了农民增收。

(五)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滞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改革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土地流转进展较慢,流转层次较低,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又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分农民不愿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业农民;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农民都凭自我感觉或典型带动、自发组织进行,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以及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基于此,要在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的前提下,围绕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强、市场调活的原则,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以培育主导、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抓好优质棉(明集)、畜牧、水产、蔬菜等主导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壮大肉羊、食用菌、芦笋等特色产业。二是以引导农民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和市场开发为重点,不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三是以资金倾斜为重点,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议县、乡两级财政,将现有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

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配套倾斜,重点向农业结构调整的乡镇、村倾斜。建议从土地流转、资金扶持、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帮助农户调整产业结构。

(二)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加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能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和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实际,建议把农业龙头企业放在重中之重,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议积极应对市场需求,放低门槛,发展一批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议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如三阳纺织、利富得、博大、绿野菇业等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帮助搞好原料生产基地,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建议政府采取财政补助、贴息等方式,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建议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像鲁北畜产品市场、北岭蔬菜大市场这样的专业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议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使我县农产品参与全市、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流通,争夺国内外市场份额。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建议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之间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通过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能手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明集乡赵家村孙广美就是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的示范,建议充分发挥这一典型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发展农业土地租赁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水电、交通、园区开发等建设,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三)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引导农民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中增收

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关键靠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建议实施“知识惠民”工程,大力加强农民转产转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能力。一是政府“买单培训”。培训由政府买单,把培训费列入县、乡财政,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农民,使农民靠知识受益得实惠。二是开展“订单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训与扩大劳务输出相结合;三是发放“创业绿卡”,对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人员发给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对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创业绿卡”。四是打造“劳力品牌”。建议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把重点城镇建设作为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来抓,与兴建市场、发展商贸流通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发展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

(四)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

一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供销网络平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加速网络延伸至乡镇、种养大户,完善县、乡、村农业信息网络,以“利农网”为依托,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二是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建议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抓好县、乡两级蔬菜、林果、食用菌、畜禽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的良种化水平。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与国内、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质量地方及企业标准。加快县、乡两级检验检测中心的资源整合和建设步伐,完善检验检测设备,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完善专业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确保农技人员到岗到位,职责不变。

(五)着力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引导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

农民缺乏资金支持、贷款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性因素”。建议县、乡两级政府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作为促使农民增收获益的重要手段。一是建议协调金融部门创新支农方式。可尝试农民土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以及多年生作物抵质押贷,以及推行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等,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对农户贷款,除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重外,着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大额支农授信贷款;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推广发放订单跟踪贷款,并尝试开展仓储式流动资产质押贷款。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可以由会员认缴贷款风险金、政府对农业的扶持金及其他资金组成,担保机构主要为有发展前景的种养大户及信誉好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建议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镇)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六)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引导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减负是增收,减债解困也是增收。据调查,乡村债务沉重问题在我县不少乡村普遍存在,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障碍。建议把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提升到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高度来重视。建议组织力量通过清收债权、债权债务抵冲置换、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和资源、降息挂息、审核剔减、核销呆帐死帐、债务挂帐、增收节支等办法积极消化乡村集体债务。

(七)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议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重点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建议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先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试点工作,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试行大病经费统筹,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尽量减少农民因病返贫现象;在开展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卫生院的硬件设施,确保医疗房屋、医疗设备和人员“三配套”。同时提高农村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加强在职业务骨干的进修深造,建立县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村卫生院的业务和技术指导,确保农民有病看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