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地理长江教案(系列2篇)。
地理长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用“亘古未变”来形容山川河流,现在,山川河流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年的6月1日,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就要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三峡是灵异的、浪漫的、富有诗意的,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去认读三峡、研究三峡。
二、播放三峡风光片
1、学生谈从“风光片”中获得的信息。(风光片中的三峡过于文静、单薄)
2、学生补充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人们的心中存在两种三峡: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文学作品中的三峡。那么,到底哪个更具魅力?
三、明确研究专题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要消失了,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研读“文学作品中的三峡”。
文学作品的样式很多,可研究的领域依然很广阔,一节课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我们只可能就一种样式展开研究,我们这一节课的研究专题是:“散文中的三峡神韵”。
四、比较阅读
要求:
自读郦道元《三峡》和刘白羽《长江三峡》,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景物特点、写作角度、语言风格、情感态度等方面比较)让学生跳读两分钟,然后让同一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研讨,进而双方擂台赛。
(谈到情感态度的差异时插入的资料: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作者,由此写出不同的意韵;其实,就同一作者,对同一景物也会写出不同的篇章。如李白58岁时流放到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无不烙上作者的感情色彩。)
五、老师引导大家梳理归纳讨论结果
大家刚才找出了许多的不同点,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着重是哪几方面?
异同点主要体现在:
①景物特点;
②情感态度;
③语言风格;
④写作角度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围绕研究专题重点探讨的四个方面,即四个切入点。
六、引导学生探究研究课题
我们从散文中去看三峡,还是一孔之见,三峡是我们民族古文化的繁衍之地,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还很多。如今,随着“高峡出平湖”的'奇观出现,中国人70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其经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峡的灵异、浪漫也将不复存在,它将意味着三峡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就请大家凭着对三峡的热爱、了解,思考一下,你将确立哪方面的研究专题。(小小组讨论,后大班交流;所研究的专题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如果时间允许,就其中的某一课题探讨研究方向)
七、老师总结
你们关注、研究的领域很广阔,三峡的文化积淀的确很丰厚的。同学们,随着你们走近三峡、研究三峡,美丽的三峡将在你们心中永恒!
地理长江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字词正音:
1、启碇ding:起锚开航,碇,船系的石礅。
2、绛jiang紫:暗紫色中略带红的颜色。
3、夔kuí:夔州
4、滟滪yànyù: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名。
5、隽jùn:同俊。
6、瑰gui丽:异常美丽。
7、峙zhì:耸立。
8、坂bǎn:山坡、斜坡。
9、婀e娜nuo:柔软而美丽。
10、崆kōng:山名。
11、秭zǐ:古时数目名,一万亿。秭归:县名汩mì汩罗,江名。
12、澎湃pēngpài。WWw.DM566.CoM
13、不念péngbài。
(二)词语补释:
1、苍莽:旷远迷茫,无边无际的样子,同“苍茫”。
2、层峦叠嶂:形容山峦重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莽莽苍苍: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4、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雷霆:响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5、神妙莫测: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6、小心翼翼:小心谨慎,一点也不敢疏忽。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
7、隽秀婀娜:清秀美丽的样子。
8、森然耸立:繁密高高地直立。
9、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三)解题: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长江三日》写于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由于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所寓意的',全文贯穿着“战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样一个含有哲理的思想,阅读时应仔细体会。
(四)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1946年到东北解放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曾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五)诗文讲解: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这是杜甫《夔州歌十绝句》第一首的后两句。全诗是: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在中巴东面的巴东山,长江水劈开崇山峻岭在山中奔流)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白帝城地势高峻是三峡的重镇,瞿塘峡的险要胜过百牢关)
“秭归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熊绎是周成王时人,由于祖先有功于周,成王封他于楚,居丹阳。丹阳在秭归县东。始封:最初受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头两句。意思是:
千万条山脉一起奔向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地方村庄还在。全诗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的《三峡》也突出了三峡的特点。
(六)结构层次:
1、总写这一天的感受。(1自然段)
以下按行驶的航线,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三峡壮美的景色。
2、写瞿塘峡。(2自然段)
特点:象一道闸门雄。
(1)描写黎明时瞿塘峡的画面。
(2)描写瞿塘峡口的奇险。
(3)描写过了瞿塘峡后所见到的江流和两岸景色。
3、写巫峡。(3——5自然段)
特点: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秀
(1)写峡口风光,点出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3自然段)
(2)关于美女峰的传说。(4自然段)
(3)用种种比喻概括地描写巫峰风景。(5自然段)
4、写西陵峡。(6——9自然段)
特点: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险
(1)过渡。(6自然段)
(2)交代三个著名的险滩,叙述关于屈原的传说。(7自然段)
(3)写轮船绕过泄滩,驶过青滩的情景,关于领航人的谈话和感想。(8自然段)
(4)写轮船驶过崆岭滩的情景。(9自然段)
本文写景的几个特点:
(1)抓住景物特点。
见结构层次,由于作者着力刻画它们的不同特点,所以读来毫无重复之感。
(2)采用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作者描写三峡景色,基本写法是相同的写所见、所闻、所感,但也各有侧重之处。
①写瞿塘峡主要用拟声绘色的描写。
“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一片哗啦啦的水声”声音巨大雄浑,撼人心灵。
“金色阳光”“墨色巨礁”“乌沉沉的云雾”“绛紫色的山峰”“一团红雾”“倒影如墨”的巨石“碧绿如翡翠”的山峦色彩绚丽浓烈,撩乱人的视线。
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②写巫峡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
见课文S_5:“画廊”、“风景画”、“惊叹号”、“乐曲”、“杜鹃”、“旅人”,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通感: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也称移觉。
例: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析:“交响乐”听觉,“飞翔”心理感觉。运用了通感、比喻。
又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的比喻特点: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立于微风中嗅那馨香,时有时无;听那远处歌声,时断实续,沟通了不同类的感官。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③西陵峡着重写自己的感受。见课文P18——20。
由于作者变换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所以三个峡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新颖的、生动的。
(3)写出景物的变幻。
如写瞿塘峡S_2的后半段。
(4)情景交融。
①第一自然段,表现了作者热爱长江,以祖国有这样雄伟而瑰丽的河流而自豪的感情。
②第八自然段结尾句对战胜大自然如此,对一切工作中的困难也如此,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信心。
作者写景不只是如铺开画卷一样,一幅幅地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面貌,而且是饱蘸着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深情,把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自己奔腾的激情融合在一起。那喷薄而出,变幻奇特的江心红日,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祖国光芒万丈的前途吗?
那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互相交织的醉人景象,难道不使我们联想到沸腾的生活、火热的斗争吗?
我们读了本文以后,可以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大自然的美,感到生活的美、斗争的美,而把历史上视三峡为畏途的惊恐哀愁的情绪一扫而光。
(5)引用有关的传说、民谣和古诗。
见课本S_2、S_4、S_7、S_8、S_9。这些传说、民谣和古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读者的知识,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给读者提供了趣味盎然的史实,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美感,同时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七)中心思想:
本文是以日记形式写的游记,文中记叙了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壮美的景色,表达了热爱祖国江山的激情和在行程中领悟到的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有可能战胜大自然的人生哲理,激励人们为创造灿烂的新世界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