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黄金时代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5-02-16

黄金时代观后感(系列11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萧红悲惨的一生。以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讲述完了她的一生,让世人了解了萧红。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沉浸在他们的悲欢离合中,让我深有所感。

萧红出生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在这个家里,萧红感觉不到爱,唯有祖父十分疼爱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萧红的祖父并没有因为她是女流而怠慢她的学习,亲自为她讲解文化知识。正因如此,萧红才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可好景不长,一九二九年,萧红的祖父去世,她第一次饮了酒。那年,她刚十八岁。

随后,萧红举家迁往她的老家。萧红不久后又和表哥私奔。后来又投靠她的未婚夫,在一家旅馆内产下一子,送人不久后死亡。而她的未婚夫也不见了踪影。

后来,萧红的才华横溢,让一家报社的人慕名而来,而他的第一个丈夫萧军,也因她的才华而与她在一起。但萧军的心眼却很小,在一次聚会中,几个朋友夸赞萧红天赋极高,连萧军都有所不如时,顿时让他妒心大起,从此便和萧红日渐疏远。当意识到之后,萧红问他:“如果我没有你所期待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他回答说:“怎么会呢?”虽然嫉贤妒能乃人性之常情,但如萧军这般妒到自己妻子身上的,说实话我第一次见。

而萧红的才华也同样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鲁迅先生曾多次邀“二萧”到家中做客。他们间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萧红在与第二个丈夫端木蕻良在一起后,产下了他与萧军的孩子。在这之后不久,便染上了肺结核,在重庆辗转多家医院后去世,享年31岁。

尽管萧红的一生是悲惨的,但她的作品会像星辰一般,发出耀眼的光辉,永远被世人铭记。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2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也都会在纷闹的人世间爱与被爱着。

——题记

1911年,在呼兰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注定命运不凡的女孩降生了,她就是张乃莹,也就是后来的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成年后,父亲为她定下一门亲事,但她早已恋上表哥,为了心中的爱,便大胆的与表哥私奔。为此,萧红和家人惨遭他人的唾弃,表哥也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最终背叛了萧红。萧红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之前的未婚夫。但没多久未婚夫一家也不辞而别,消失了。萧红在旅馆欠下了一笔巨资,她向报社写信求救,因此结识了萧军。萧军看中了萧红的才华,愿意伸手相助,萧红也认为两人情投意和,便走到了一起。但爱情有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萧军、萧红的感情渐渐破裂,最终两人还是过到了尽头。后来,萧红遇到了端木,并于端木结婚。

萧红的一生颇具悲剧色彩,短命、穷困、奔波,正是因为她这般不同的一生,才铸就了她特有的文笔风格。鲁迅先生曾在萧红最落魄时,给予她光明,对她的才华给予肯定。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先生曾这样评价萧红的文笔:人都知道穷苦,但没有人像她写的那么深刻!

萧红最终死于肺结核病,在她如流星般的人生中,划过属于她自己的光彩,和她自己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3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里面让我最上心的电影因素有两点:配乐和色调。

一、配乐

一部节奏如此慢的电影,竟然演了好一会儿了还不见配乐,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想整部电影都不用配乐,幸好后来证明是我猜错了。

第一次出现配乐大概是在萧红和萧军相遇那一段,是一段比较浪漫的慢节奏音乐,因为一直在注意这个东西,所以当时实在让我激动了一把;第二次出现是发洪水、萧红要从旅馆逃生的时候,配乐是很轻快的,预示着萧红的命运开始转折了(在这部电影里),从这点来说的话,这段音乐用的还是很成功的。

根据我的记忆,电影中正儿八经的配乐总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后面两次记不太清楚了。除了正式的配乐之外,电影里还出现过例如“有人在弹钢琴”之类的音乐,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影的单调(不过形成这部电影的独特风格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单调”),但是导演更进一步的意图我是猜不到了。

二、色调

这部电影色调基本是偏冷的,这跟电影中多是冬天有关,但是我猜想,导演大概也是在暗示主人公们所面对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吧。在我的印象中,电影的色调有一个分界点,大概就是在发洪水的那时候起(大片的黄色,暖色调)电影的色调不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加入了很多暖色调进,就算是在大雪里,也要有黄色的墙出现,或者是黄色的太阳光,这时候正是二萧热恋的时候,这种色调跟前面的单调的纯白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我觉得是用的比较成功的。

到后面,色调基本上也是一直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毕竟没有前面明显和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了这两点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另一个尝试——像采访一样的拍摄,这点是更大胆的一个尝试,因为它很容易把观众从”戏“里面打出来,而不是带进,这当然跟它是一部传记片有关系,但是毕竟这样一来观众是不容易”入戏“的,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是看进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比较成功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拍出了导演自己的风格,而且将萧红的一生基本上讲清楚了,电影中用了很多打乱时间顺序的手法,可能对萧红不了解的观众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没什么大问题。

最后,其实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一部——《南海十三郎》,也是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可能在风格上这部《黄金时代》更加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好看”上说的话,这部可能还比不上那一部。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4

短短31年的生命,留下了旷世巨著,仿佛她生来就是为了受苦,然后再将那苦化做文字。是真的用生命来写作。

孤独充滞了她的生命,幼年丧母,私奔,迫于饥饿与不爱的男人同居,怀孕后险些被卖到青楼,被萧军解救后,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为了挽留萧军的爱,也迫于现实的压力,将出生的女儿送人。在爱情中的萧红是不管不顾,飞蛾扑火般的,即使两人饿的连饭都吃不上,只要和萧军在一起,萧红就是幸福的。从小没有父爱也没有母爱的萧红将萧军当作精神的支柱,生命的慰藉,命运的拯救者,是她悲苦命运中想把握的一丝温暖。可惜,这样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萧军屡次出轨、背叛,并且伴有家暴,时时讥讽萧红的文学创作。在萧红与萧军的爱情中,萧军无疑是处于主导的,他自认为是萧红的拯救者,而萧红是作为一个被侮辱等待解救的孕妇进入他的视野。萧军骨子里也许对萧红是轻视的吧。毕竟,在中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私男权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即使到今天依然如此。

萧军解救了萧红却也毁灭了萧红。他的背叛带给萧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面对萧军的冷漠,想想那被送走的女儿,萧红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悲凉。

端木恭良能有勇气娶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结合,无疑是萧红生命中短暂的安慰,但是,这一次,萧红却又是以一个被侮辱被抛弃待拯救的孕妇形象走进男人的视野。战乱时期端木的自保,让萧红又饱尝了孤独和颠沛。与萧军的孩子在生下来第三天就夭折了,萧红的生命又一次经历了死亡的打击。也许这个时候她对生死已经麻木了吧。情感的打击,多年颠沛的生活让萧红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即使在病床上,她依然笔耕不辍,以平均一年10万字的速度在进行创作。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抗战,但她其实时刻关注着国家局势,在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弱小民众的同情。

所以,萧红绝不仅仅是一个有才华的命运多舛的女作家,她是当之无愧的有时代感的女作家。这一点,张爱玲是无法与她相提并论的。

在生命最后的时候,萧红凭借她与生俱来的文学才华,得到仰慕者洛宾基的陪伴。

萧红临死前的遗言是希望骆宾基帮她寻找送人的女儿,还有就是希望能葬在鲁迅的墓边。这样的遗言,着实让人唏嘘。

到死她放不下的牵挂是那个被遗弃的女儿,到死她才明白,在她生命中,唯一带给她温暖没有伤害的男性是鲁迅。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5

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他的生活不如普通人。他本可以接受父母的婚姻,过上普通人那时应该过的生活,但离家出走仍然是他最后的选择。他不愿意被这样摆布。她不想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也许这个角色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结局。他是小红。

萧军曾经问过萧红,当他在一个小旅馆的仓库里浪费时间的时候,你为什么还活着?小红回答:“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事情让我死不瞑目。”我们现在看到萧红说的让她死不瞑目的自然是旧的封建制度。萧红不愿意平庸或平凡。他想用他自己和他的笔来帮助被旧体制迫害的妇女。当时,萧军也被萧红非凡的才华和勇气所感动。

然而,动力属于动力,天赋属于天赋。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毕竟是悲惨的。女性的悲伤不仅来自于当时人们的颓废思想,也部分来自于女性的情感大于理智。一些情感上的摩擦足以粉碎他们。

女人生来就不是站得高的。

现在“女强人”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中。一个坚强的女人只在情绪控制上更优越。她们的本质和其他女人一样。他们外表像刺猬,傲慢好斗,但他们的心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外表而改变。

自古以来,女人不应该因为她们的一些缺点而受到不同的对待。他们不应该站起来面对天空!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6

怀着对萧红的欣赏(这个词或许用的狂妄,但我真的是欣赏她的那种气质和人格,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去看了《黄金时代》,带着满心的期待,提着绿茶和两包紫菜

关于影片的质量我这种完全外行的人是无权评论的,但至少导演对于情节进行的铺叙让我有点无力吐槽,每次当我看到一个个影片人物对着镜头背一大段冰冷无味的普通陈述句来生硬的铺展开剧情时都会有一种直欲掩面而逃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在写一篇题为“快乐的一天”的记叙文,然后开头写“今天我真开心啊”七个字紧接着写793个叹号,然后一篇800字作文便功成名就了。。。一言以蔽之,我认为这种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是对电影艺术和观众的一种不尊重!我们是来看你讲故事的,不是让你朗诵百度百科!我们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代入感知事情的脉络的,而不是听演员的专场朗诵会!或许导演想通过这样来打破第四道墙(舞台艺术理论里的一种说法,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隔离),但我觉得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好吧扯太远了,回到主题。萧红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或许是中国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内忧外患、军事政治文化个方面的动荡不安让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在骨子里深深铭刻着一种不安全感和彷徨感,即使极为坚定的鲁迅也曾有过荷戟独彷徨的时候,更何况萧红这样一个外表叛逆倔强,实则内心渴望平宁和温柔的女子。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她的一生充斥着动乱、漂泊、贫穷、疾病、困窘。但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是思想最为激荡的,尤其是当年的左翼文人(左联那批人)更是一批真正有着追求的思想者。这也常使年少的我有“恨不得早生八十年,与君仗剑荡轩辕”的概叹。这么一批思想上的知音给予萧红的是精神上的巨大慰藉。我想或许这就是她能一直坚强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精神上的相对富足。从萧军到鲁迅,到后来的端木蕻良都曾在思想和精神上给予萧红帮助。伫立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萧红没有张爱玲睥睨红尘的傲气,也无丁玲巾帼英杰的豪爽,她用她的笔,把自己孤独的灵魂揉碎开来,当做墨汁,在纸上细细涂抹刻凿着对苦难与贫穷的理解,讴歌着青春与岁月,生命与自由。

没有鸳鸯蝴蝶派的小资情调和左翼文人的拆迁办风格,当时最为吃香的两种文风,实际上代表的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派系。萧红不懂政治,更不想懂政治,她心中小小的愿望只是有一块安安静静的方寸天堂,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写作。可惜她生不逢时,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萧红的作品注定不能得到应有的评价,以至于连她的伴侣萧军也说她的文字“格局”太小。那个年代赋予了她对于自由的向往与渴求,但同时也禁锢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当一个人发现一样她所毕生追求的东西到头来却反而成了生命的禁锢,这是一种何等惨烈的痛苦?萧红的文字在我看来,是一种透过苦难和穷困看望美丽和平宁的追索,是对于生命与平凡的一种最终回归。可惜当时的人们太高尚了,太高瞻远瞩了,又怎会看得见身边的平凡与平静?

其实,世人看得太远,太虚幻,又何尝不是一种目光短浅?

对于在谷底的人,与其让他仰望星空睁大双眼,不如先帮他爬上来

萧红的文字,是一种平凡而美丽的慈悲

当自由成为一种渴望,当挣扎变得徒劳而奄奄一息,那一双,在黑夜里却依旧向往光明的眼睛

没有人真正懂得这样一种情怀,或许连萧红自己也不行,她的生命诠释的这样一种平凡而崇高的救赎,对于自由与人性

飞吧,自由的,大声歌唱着,在风里,不老的少年。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7

作为一个天才女作家,萧红注定了要和张爱玲一起被谈论的。

张爱玲18岁的时候发表《我的天才梦》,对自己除了文学天赋外一无所有的人生进行了深刻反省,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早早的意识到自己除了天才梦之外,有的只是天才的乖癖缺点,世人不会原谅她,所以她选择了避世隐居。晚年的张爱玲深居简出,连作品获奖,也没有去领,只是拍了一张照片寄过去,照片上有非常醒目的“金日成昨猝逝”字样。半年后,张爱玲收拾好自己的一切,躺在寓所的行军床上安静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

张爱玲真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走完了贵族般气定神闲的一生。用后人亦舒的话来说:吃相好看。

上面的这些话是我在看完《黄金时代》之后领悟的。

因为萧红,实在有违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基本修养。她的一生,缺少自省和克制,只活了短短31年,却处处碰壁,吃相难看。

萧红短短的一生经历了4个男人,都以遇人不淑黯淡收场。第一个是陆哲舜——萧红的表哥,萧红和他私奔的时候他已结婚,很快他们就受不了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各自回家。表哥回到老婆那里,大概没怎么受罪就被接纳,萧红却回到自己的未婚夫汪恩甲那里!只得到7个月的收留,最后挺着大肚子被遗弃在旅馆里,欠下巨额债务。这时候的萧红才20岁。

张爱玲当年错爱胡兰成,也是青春年少,不过24岁。张爱玲最后也被胡兰成抛弃,并且为他背负了骂名。但是,人们怜惜张爱玲,觉得她是“无瑕白玉遭泥污”,是胡兰成配不上张爱玲。因为张爱玲心高气傲,胡兰成是她从成千上万人中挑选出来的才子,他懂她,欣赏她,也给过她神仙眷侣般的日子,所以后来胡兰成落魄后,张爱玲还愿意接济他,而后优雅地转身离开。

萧红后来又遇萧军和端木蕻良,她总是饥不择食,飞蛾扑火,不愿意反省自己的人生,所以每段感情都是遇人不淑,草草收场,这也极大地消耗了她生命的能量,使她过早地凋谢。

电影《黄金时代》还有一个细节:萧红认识鲁迅后,经常到鲁迅家里去,有时候仅仅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一坐就是半天。鲁迅身体不好需要静养,许广平家务繁杂无暇招呼她,她就那样一个人在鲁迅家转悠,许广平心里不舒服又不好说什么。

这个细节,交待了萧红被人讨厌的根本原因。

你年轻,你有才华,你会写点东西,你长得还算漂亮,你就觉得别人帮助你是理所应当的吗?

许广平难道不曾是文艺女青年?为什么她在剧中忙着柴米油盐,忙碌得像个邻家大婶?今天的人们很尊敬许广平,因为感激她温暖了鲁迅人生中最后的十年,鲁迅死后她也一直寄钱给朱安。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女文青甘心为了鲁迅洗手作羹汤,系着围裙,择着菜,哄着孩子,放下了琴棋书画酒诗花,一心惦记柴米油盐酱醋茶。她的爱掷地有声,有如黄土般朴实厚重,是让人敬重的。

作为一个伪文青,我一直认同林语堂的一句话:“我看人行径,不看人文章”。在丰衣足食的年代,或者饥寒交迫的年代,我们写点文字,记录一段人生,暂时蝉蜕于浊世,更厉害一点的变成一个作家,以文字为生,但这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才能。世上有多种才能,会做饭,会养花,会弹琴,会下棋,会摄影……写字不过是其中一种,实在没必要抬得太高。无论是否愉悦大众,我们都有更要紧的事情去做,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不要变成他人的负累。

生活才是目的。一个人可能不会写文章、不会美术、不会音乐,这都不妨碍他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努力生活,克制反省,一样可以活得有尊严,活得有底气,活得有滋有味。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8

把所有明亮的灯都关了,只留背后一束光亮,与早就期待的萧红的《黄金时代》相约。

电影很长,只看了上篇,很想继续看,但身体吃不消这么熬着。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的,根本不需要特效来提升所谓的技术含量,也无用激动人心的音效开捕获观众的心灵。那些所有朴素的画面会在不经意间,化成丝丝缕缕的青烟渗透你的灵魂。

无疑,《黄金时代》对于我来说,便是这样的好电影。

我爱它,爱它的表达方式。从一开始的独白开始,我就被导演独特的设计所吸引,当然也就十分舒服地享受着贯穿整部影片的讲述方式。

我爱它,爱它所有精心还原的画面,人物的情绪很多时候会因为环境改变。作为观影者,我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之所以被打动,那是因为内心住着一个这样的追求,住着一个这样的人生。

被萧红吸引,不是她外在的美丽,不在她四溢的才华,是她默默不语时的孤独,是她独自抽烟时的落寞。这份难以言表的孤独与落寞被萧红传神地表达出来,鲁迅懂了,许广平懂了。我蹲处在只有一束光亮的书房里,我的心因为萧红的缘故变得更加孤寂了。

可是,这样的孤寂却无法助我入眠,反而思绪涌现更多。那样多好,没有便捷的通讯设备,大家总是面对面交谈,没有便利的阅读通道,大家都读书看报。只可惜,我是再怎么希望也回不到那里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9

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目前正在热映中。虽然口碑两极分化,不过片中汤唯饰演的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的坎坷情路一时间成了影迷们的热议话题,而她与几个男人的爱恨纠葛更是令人唏嘘不已。其中,宋宁饰演的陆哲舜令她失身,冯绍峰饰演的萧军令她失落,朱亚文饰演的端木蕻良令她失望……而袁文康饰演的汪恩甲则令她落魄失魂。这几位男人中,最令萧红刻骨铭心的想必应是萧军,但最令其念念不忘的,估计则是汪恩甲。

片中汪恩甲的戏份不多,不过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为曾是萧红未婚夫的他与萧红同居了七个月后,突然抛下怀孕的她独自离不知所终,成为荧幕内外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另一方面是因为袁文康的出演。

首先,就形象上而言,袁文康很符合历史上的汪恩甲“相貌堂堂”这一条件。其次,上戏毕业的他曾凭借在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十五届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和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新人奖提名,演技自然亦不在话下。此番出演《黄金时代》,他把汪恩甲塑造的冷峻里不带锋芒,儒雅中又不失阳刚,话虽不多,然而眉目之间似有万语千言,含蓄表达了他对萧红的不忍与怜惜,以及对所做抉择的无奈与彷徨……他这样的诠释,令人信服——能令人更好的理解萧红对他的特殊感情,明白为什么当年甚是叛逆轻狂的萧红虽是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下才投靠的他,但之后并未急着离开,而且还心甘情愿地跟他同居并且未婚先孕。所以,此男虽不地道,但在袁文康的演绎下,这个令萧红失魂的谜样男子多了一份深情与难言之隐,从而也就不那么令人憎恶。

作为一位年轻演员,能先后与冯小刚、许鞍华等这些重量级的导演合作,袁文康无疑是幸运的。只是可惜,在萧红漫长的坎坷情路上,汪恩甲短暂的如同过客,故而在《黄金时代》里其也就注定不会有太多戏份,于是连带着袁文康终未能获得更大的表演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过好在由他出演新剧《大清盐商》、《长安三怪探》等已陆续开播,《解忧公主》、《女医?明妃传》等也已顺利杀青,相信他凭借在这些影视剧中的磨砺,演技会更加出色,之后会塑造出更多、更生动鲜活的角色。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0

看完盛女的黄金时代,无数次的落泪,伤心,刺痛,感动,祝福,感恩,无数种情感交集于心,无声的哭,激动的哭,感动的哭,幸福的哭……。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却是生活!

在我看来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与经济基础,综合素质也要相对优秀,这样即便已经错过可以随意选择的年龄,仍然可以学会轻松和智慧的对待感情。自信、大方、真诚、爽朗、又够朋友,生活中如果有如此这般女子,我想大家一定都会很喜欢。

对待感情真诚又不乏理智,拿得起,放得下,分析事情思路清晰头脑冷静,对待心仪对象举止得体,极有分寸。至于外表就更不用说了,漂亮到耀目!生活又很朴实,公立医院吃着大锅饭,住着七十平米的公寓,连钟点工都没请一个,想开私家诊所都要找老爹谈判签合约。我喜欢这种努力踏实自食其力平淡真实的李医生。

看到盛女黄金时代中梁爽与李好的爱情,梁爽对李好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女朋友可以再找,而父母只有一个,我们不能,不是因为不爱你,是因为太爱你,而不能让你为难,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做法。庆幸最后父母终于明白了,她是用牺牲爱情而为他们唯一的儿子选择了这份责任,而这样的善待这份爱!这胜于一切,成全幸福!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已的孩子,爱是没有对与错的,只是如果可以那么美好,请给孩子们一份真正可以选择爱的权利与自由吧,因为你们都是希望他们幸福,那么请不要因为除了爱以外的其它因素让他们在责任与爱情中作出选择,没有人能割舍其中任何一种,但是理解可以让问题变得有法可解,有心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我相信没有比看着他们幸福更能让父母放心开心的!那么请成全真爱,成全幸福!

幸福的结局,美好而让人感动,带着无数祝福看完,伴着左边右边的音乐,也带着无数期待回到我的现实生活中!

黄金时代观后感 篇11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民国时代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影片塑造了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还原了萧红独特的人生与人格,并说他是战乱中一朵逆向生长的倔强之花。

萧红的一生短暂且并不美丽,她经历的坎坷几乎都被自己写成了一篇篇文章。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与表哥私奔,被家人抛弃,却仍然拥有一份乐观让自己坦然面对生活;作为一个母亲,两次怀孕,却没有一个孩子在身边留下,不是送给别人,就是在逃亡中在黑暗里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内心是十分孤独与寂寞的。

我记得当萧红躺在病床上时,她脸色苍白,嘴唇毫无血色,但有神经质的一声冷笑,也许是对世间之事讽刺,也许是对生活坎坷的苦笑。好在,那时文字一直陪伴着他,在她孤立无援时,她用文字描述着世间美好,始终坚强勇敢。

萧红的文章十分朴实,或许是那个黄金时代所决定的朴实风格,他笔下的人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我想,够深的文学创作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细节,而萧红写出的文章就是这样的,她把对当代社会的讽刺写的淋漓尽致。

在萧红的一生中,她经历过四段感情,我想她最美好的时光,也许就是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了,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萧军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l灵气,整体来看萧红的文学水平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别人说了这些话而疏远萧红,造成了两个人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他们二人因文学而相知相恋,但却并没有相守。他们相遇,生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但二人性格天生不同,注定无法相守。

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萧红生活,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演绎,通过故事回味那个被毁掉的才华横溢的女子,在影片中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中,回味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更多精彩的黄金时代观后感,欢迎继续浏览:黄金时代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