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66职场网 > 职场资料 > 导航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5-06-29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系列十二篇)。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生命是一个坚守和放弃的过程,绝处逢生,柳暗花明,我们不妨从另一角度审视这个世界。谁说生活中只需要坚守,我的青春笔记中没有这样的记载!

歌飞花舞几年秋,叶落水流事事非,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重新捧起书本,读起《愚公移山》时,却有别样的感触!生活改变了太多的东西,曾经坚守的如今也学会了放弃,生活的锦绣年华,让我学会从书中看穿人生,从另一角度审视世界。

愚公,曾经的我对他只有赞美。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至少他敢于选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至少在茫茫人海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又何必在乎对与错呢?曾经相识,彼此分离,相逢不也是一种美!愚公不也是这样吗?至少他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终于做了这个决定,别人怎么说我不在意……”智叟的冷嘲热讽,愚公可以不屑一顾,这个也是在演绎智慧的清凉吗?“一夕之约,生死不改。”人只要有理想,就有朝气,何必在乎那些流言飞语呢?

当梦想照进现实时,愚公不是坐在家里高谈阔论,而是把语言化作行动,他身后的脚印也许是他信念的浓缩,他朝着既定的目标无悔地走下去,即使这条路荆棘满地,可他从未停下延伸的脚步,对着过往说后悔,因为他相信,即使生命折断了希望的风帆,可是生活还在继续!做了,就别谈后悔,生活不会给你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这就是坚守。

人生漫漫路,岁月悠悠水,枫林的落叶一年一年的堆积,树木的年轮一圈一圈的增加,转眼几年的光阴从指间滑落,重读《愚公移山》时,却开始漫漫放弃曾经的坚守。

你改变不了天气,却可以改变看天气的心情,正如愚公,你改变不了现实,却可以寻找通往未来的捷径,移山,不是你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选择。人生总有许多的路口让你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只在一念之间,人不该只看到眼前,却忘了以后。两座大山对愚公来说,就是一次挑战。他遇到了没有舟的渡口或没有桥的河岸,对于这个无桥、无舟的人,他只是用残存的幻想,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最后,只得借助神来实现自己虚无漂渺的梦想,只是将自己寄存在幻想的空壳,现实却让他无处逃生。

生活永远没有想象地那么美好,何不踏实地寻找一条最好的方式呢?人生应该学会放弃,放弃那些封存在记忆中的天方夜谭,寻找人生中真正需要的甘霖,移山只是一种不可取的坚守,一味的来回在山与海之间,让子孙后代继续这没有结局的神话,不也是一种“愚”?智叟在这方面就比愚公看得远,一条隧道就可以贯穿南北,举家迁移天地就可以广阔,何必只是移山,移山,再移山呢?我们应该从另一角度看待事物,寻找一个完美的开始!学会放弃,才能找到新纪元。

《愚公移山》只是一个寓言,或者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神话,就像失根的浮萍,找不到它的依靠。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当“愚公”,我们要的只是愚公的品质而不是行为。

寓言终将在叶落之前凋谢一生繁华,一身色彩!满山的沧凉和沙砾,我们要的只是掩埋的光彩,恋恋风尘,万家灯火,我们应该学会坚守和放弃,人生的轨道才会在日落之前,折射光华。

合上书本,凝视碧空,思绪还在飞扬……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愚公移山》,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可读性强,易于学生背诵、记忆;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教育性强,寓意深刻。文章通过讲述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本篇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了解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应该使学生在获取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实际运用能力,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本节说课中,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基本学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把握文章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悟寓言所传达的愚公精神。难点在于掌握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作为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篇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具备了基本的独立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究发现、和问答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我会配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有人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秉承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交流,让学生学有所得,得

之有法,培养他们阅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曲学生都十分熟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听起来十分有气势,能起到渲染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精神的作用。然后在音乐背景中引入本课的导语,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这首歌曲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它述说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人对愚公的敬仰。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愚公到底是怎么把山移走的?完整的故事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向学生呈现这样几个问题。愚公为什么要移走两座大山?愚公移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愚公要把山移到何种程度?故事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大声的朗读课文,按照自己的理解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字词的含义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在学生中间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下一些重点词语的用法意义、重点语句的翻译,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积累。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两个问题:

1.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朗读课文,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两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做事不能量力而行,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要给学生表达自我意愿的空间,但也要倡导积极乐观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准确体会愚公精神。找到文本与现实的切

入点,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学习本文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寓意不难,应该要求概括性语言的准确和简练。后一问属于开放性话题,教师要注意主流的倡导,力求让同学们明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第四版块:布置作业 强化巩固

为了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巩固所学知识,在本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本文是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总之,对于本节课,我是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主线。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一、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诵读。

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

运用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等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曲——愚公移山。

歌曲:愚公移山

歌手: 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简介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朗读指导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 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四、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汝(rǔ)

曾(zēng)

诸(zhū) 箕畚(jī 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 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雍(yōng)

五、翻译文言文

1、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我们经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的毅力,马上就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了。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愚公移山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愚公移山导学教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一、达成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二、预习导学:

(一)一读课文,走近文本

1、自读课文,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太行王屋二山 冀州之南 惩山北之塞 荷担 孀妻 始龀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一厝朔东 高万仞 箕畚 魁父之丘 雍南

(二)二读课文,夯实基础

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准备交流。

2、自我检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意为 。

甚矣,汝之不惠。 通 ,意为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年且九十( )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 )且( )焉( )置( )土石 荷担( )

箕畚运于( ) 始龀:( ) 智叟( ) 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无穷匮也:( ) 何苦而不平( )

3)翻译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导学:

(一)、正确熟练朗读课文。

(二)、识记词义,疏通文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

愚公移山 (歌词)作词:韩永久 演唱: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文本内容:一个困难催生一个决心,两个疑问引出众人支持.

一段回答击退一种嘲笑,两位神仙帮助万代宏愿(梦想)。

乍听为笑谈,深思乃哲理。

想法:我要移山——面对困难两座:太行山和王屋山

行动:一铲一铲又一铲,一筐一筐又一筐;

时间:一年一年又一年,一代一代又一代

结果:山低了,土少了,信心越来越高,希望越来越多——山移走了

原因:一叩一垦,功在不舍

寓意: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获得成功

羡慕你的不是权势是气质,景仰你的不是高度是境界,害怕你的不是本领是精神。

现实想法:我要学好——面对困难两样:坏习惯和懒惰

行动:一页一页又一页,一本一本又一本;

时间:一天一天又一天,一岁一岁又一岁。

结果:书本渐渐厚了,学问渐渐深了,心灵渐渐丰富了,人生渐渐幸福了——学毕业了

原因:听说读写,功到自然成。

评价: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是因为有决心战胜困难;失败是因为无决心战胜困难。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巩固测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惩山北之塞 ( ) 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 )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汝之不惠( )

固不可彻( ) 毕力平险:( ) 始一反焉 ( )

2)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且:(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焉:(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3)翻译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个人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河湾上的智老头没有话来回答。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注释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

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君——称呼“您”。

21.损:——削减。

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4.丘——土堆。

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

27.焉——疑问代词,哪里。

28.荷(hè)——扛。

29.夫——成年男子。30.叩:敲,凿。

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妇。

32.遗男——遗孤,孤儿。

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

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7.叟(sǒu)——老头。

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

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40.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也可译为难道。

41.长息——长叹。

42.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草木。

4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4.穷匮(kuì)——穷尽。

4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6.苦——愁。

47.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没有。

48.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代愚公。已,停止。

50.帝——神话中的天帝。

51.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2.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3.负——背。

54.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以东地区(朔东,现在山西北部一带)。

55.厝(cuò)——通“措”,放置。

56.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7.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8.陇断——陇通“垄”,高地。断,隔绝。即垄断,山冈高地。

59.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60.焉——语气助词,无义。

61.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62.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赏析: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从前,有一位年纪非常大的老人,名叫愚公。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两座大山挡在愚公家门口,让愚公一家进出很不方便,

有一天,愚公把一家叫过来。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着咱们的路,要不我们一起齐心协力把它搬走!”一家人都同意这个办法,可是愚公的妻子不同意,她说:“如果我们要把山移走的话,那挖出来的泥土扔在哪儿呢?”愚公回答说:“挖出来的泥土我们就扔进东海里。”愚公的妻子勉强地同意了!

第二天,愚公一家早早的起床搬山,他们从早上搬到晚上,他们决定山没有搬走就不回家休息。

智叟是这个小镇最聪明的一位老人,他看见愚公一家在搬山,就觉得很可笑。他对愚公说:“你已经这么大的年纪了,还要搬走这么大的两座大山,我劝你还是放弃吧!”愚公笑了笑,说:“我虽然已经很老了,但是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长大后又会生儿子,儿子长大后又会生孙子……我的子子孙孙会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智叟听了,就无话可说了。

有一天,山神和海神知道了这件事。连忙去找天神,海神对天神说:“如果愚公一家再这么搬下去,东海迟早会被填成地面”山神对天神说:“如果愚公一家再这么搬下去,大山迟早会被搬得一干二净”天神为愚公坚持不懈地精神感动了。他派了两个大力天神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从此,愚公一家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早晨第一次铃响起,我抬头看了看,没有人起床,我便躺下继续睡觉。直到第三次铃响起时,大家才起床。乐涛直接就从被窝里蹦出来了。我随手一叠被子,便下床了。我下床时,看到小胖和老薛连被子也不叠,好厉害。管不了那么多了,我飞奔至一楼,还好没有迟到,于是开始跑操……

不知不觉到了上午第三节课,老班来到班里:“今天我们讲《愚公移山》……”老班开始讲课。先是让我们翻译课文,兆洋勇跃举手,俺也不能落后,随后也积极举手……时间飞快前进。

讲完《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我感觉学习也如同愚公移山:愚公是为了交通方便,我们是为了开凿追梦之路;愚公的努力天帝在看,同样,我们地努力天帝也在看;天帝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帮助愚公,天帝也会派考试来考验我们地努力,你的努力便会在考试成绩中显示出来。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我们容易满足于现状,是因为没有远大的理想;我们容易堕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习惯,我们无法战胜自己,是因为我们不想去战胜自己!人生在世,生命有限,何不去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今天,老师让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愚公移山”。

我们是这样玩的:其中一个人当大山,与同学们相对而立来用脚猜拳,动作有双足并拢、双足侧开、双足一前一后、单足屈膝提起,看谁是真正的大山。

当我和大山猜拳的时候,我心里想我会输还是会赢?一定会赢的!我先出了一个双足一前一后,大山出了一个双足侧开,哈!和大山不同,继续!然后我又出了一个双足侧开,而大山呢,还是和我不一样,有希望!终于我赢了!我当上了大山。

现在,我面对着同学们,心想:我一定要当上一座“泰山”,让他们无法移动。凭借着我的自信和细心观察,我如愿以偿,居然成了一座巍然屹立的“泰山”,不知不觉游戏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今天,我很开心。因为通过游戏,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动作灵活,反应敏捷,而且让我时时充满自信。好几个搬山者在我面前都败下阵来。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尊敬的愚公爷爷:您好!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在众多文言文中,只有您的事迹吸引了我。您是与后羿、女娲、嫦娥那些神人不一样的。您是靠自己的精神从而感动天地的,就让我结合自己的事例给您说说您对我的启发吧!步入初中之前,我是一个遇到困难就撒手不干的人。

有一次,我在做数学题时,突然,一个环节难住了我。我看着那五花八门的题不禁眼花缭乱,我想都没想就用手支着下巴装作一副思考题的模样,其实思绪摇身一变变成了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到十万八千里了。我时而变成小鸟在天空上自由的飞翔;时而变成军人与敌人展开战斗;时而变成奥特曼与怪兽激战。突然,一行金字从天而降,照的我睁不开眼。我眯着眼睛看,这上面写上了您的话: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是您对智叟说的话,却给了我力量。我的思绪飞了回来,开始认真思考。从那以后,我就不怕困难。我做事情经常浅尝辄止。

有一次,我在拖地时拖到一半就半途而废了。妈妈走进来说:咦?怎么不拖了?我回答:我太累了,不想拖了。妈妈又说:才拖这么一小会儿就累了,我都干一晌家务活了,我都没有喊累。我不耐烦的回答:我都写了一上午作业了。妈妈说:儿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我砰的一下把房门关上,不再理会妈妈。我坐在床上生闷气。突然,您持之以恒的画面在我脑海中闪过,我心中万分自责与愧疚,我走出了房间,给妈妈道歉过后又开始拖地。从那以后,我做事持之以恒,完全彻底。愚公,智叟说您愚,可是您一点儿也不愚,您是最伟大的智者。您是我心中的偶像。

此致

敬礼!

来自一个崇拜您的学生:王XX

2022年1月2日

■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文言字词。

⑵通过愚公的言行来把握其性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讨论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⑵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认识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愚公身上所具备的我国古代人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学习愚公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教学设想】

1、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局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接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感受一上愚公一家不畏艰辛、持之以恒、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观看图画

让学生看图,并叫学生同桌互讲。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学生齐声读。

四、疏通文意

重点应当是解释难词、难句。如险在本文中指的是高山,阴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较的方式来讲。

难句的理解。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对照方式讲,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语法概念。

个别难词、难句可能有不同解释,不必说明理由。

五、课堂讨论

讨论可分两个步骤:

可以向学生提出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之类的问题。

可以就这篇寓言的思想意义展开讨论。此外出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些大事感兴趣的问题,如这个故事如果不用神话结尾,该怎么结尾。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的经典语句。

2、写个篇读后感。

七、脉络梳理(板书设计)

一(1):环境与背景(下文铺垫)

二(2、3):愚公移山的艰辛与决心(主旨所在)

三(4):移山理想实现(结尾浪漫)

文章来源:https://www.dm566.com/zhichangziliao/17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