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日常礼仪常识
发布时间:2025-05-13儿童日常礼仪常识。
儿童日常礼仪常识 篇1
一、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礼貌
当看到孩子有不礼貌行为时,大部分家长的反应是:训斥、批评,而没想过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礼貌是什么,什么行为是有礼貌的什么行为又是没礼貌的。
父母有意识地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对象教给他具体的做法。如对长辈说话时要使用"您",早上主动向认识的人问好;分别时要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请";得到帮助后要说"谢谢";对长者不能称呼姓名或叫老头,而要称呼"老爷爷"、"老奶奶"、"叔叔"、"阿姨"等;家里来了客人要有礼貌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到别人家里不随意动东西
二、 反复练习形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说出来的,而必须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比如,每天都要搭乘电梯好几次上下楼,可以教孩子一走进电梯先向开电梯的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问好。别人帮着按了楼层,
要说谢谢。离开电梯时,要向电梯里的人说再见。每天练习,他自己就会主动地问候了。
三、及时制止孩子不礼貌行为
让孩子明白,用不礼貌的方式表达要求,得不到好效果。 比如孩子打你或叫你"大笨蛋"时,怎么办?这时候,家长最重要的是保持平静,然后坚决地告诉他这样做是错的'。然后,还要告诉他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
四、多提供孩子和客人交往的机会。
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可这样做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会想:妈妈为什么不让我跟客人在一起,是不是我总是做错事情?久而久之,家里一来客人,孩子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所以,当有客人来访时,父母应该把孩子叫来,向孩子介绍客人,再向客人介绍你的孩子,可以让孩子帮客人拿拖鞋、拿杯子,和客人一起说说话或做做游戏,而不是把孩子打发到一边去。
最后,家长要注意,父母的以身作则永远是最重要的。潜移默化中,教孩子要懂得礼貌,即便他一时不理解"尊敬"、"谦让"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只要父母每天都用尊敬、谦让的态度对待别人,孩子就会注意进行模仿,这些都是孩子今后形成良好家教的基础。
儿童日常礼仪常识 篇2
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宝贝是聪明又懂礼貌的,但是这种聪明懂礼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从小培养的。那么父母们怎么培养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呢?
一、父母要做好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们与父母的接触最多,所以孩子通常会模仿父母。因此,家长们如果想培养一个有礼貌的孩子,首先就要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不妨从自身做起,先成为有礼貌的人。
其次,家长们要让孩子耳听目染,经常在孩子面前说礼貌用语,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最后,不能逼迫孩子,而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等。
二、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具备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父母们要懂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至2岁的孩子
可以教他微笑和讲文明用语。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两项教育越早进行越好。
首先,让孩子明白微笑的含义是表示友好,并且鼓励孩子给他人微笑。还可以经常逗逗孩子笑一笑,让孩子多笑,爱上笑。
其次,在教孩子说话时,不仅可以叫孩子叫爸爸妈妈,还应该叫孩子说一些文明用语,如谢谢、对不起,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习到这些文明用语,印象会比较深刻,对其未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2至3岁的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显然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所以这时候可以教孩子些什么呢?
第一,教孩子与人打招呼。比如当与熟人见面时,教孩子说叔叔或阿姨好,而且每当孩子说一次就得给孩子鼓励。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会可以并且能熟练的与他人打招呼了。与他人分别时,要让孩子说叔叔阿姨再见等。
第二,当家里来客人时,鼓励孩子教孩子说迎宾的文明用语,如果孩子大一些,可以让孩子给客人送茶水等。如果随行的客人中有与其相当的小朋友,可以教孩子拿出其东西与他们分享。
第三,教孩子尊重他人。当父母与其他人说话时,教孩子要学会安静,做一个有礼貌的倾听者。如果有急事要离开,那么要小声与父母说,或通过一些小动作来提醒父母。
一个孩子是否有礼貌,很大程度在于父母,所以想要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孩子的父母们,要从小就得培养孩子哦!
-
更多精彩的儿童日常礼仪常识,欢迎继续浏览:儿童日常礼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