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66职场网 > 工作总结 > 导航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汇集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2-02-16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汇集十一篇)。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艺术成就很高,为广大人民所传颂。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意激而言直”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白居易的讽喻诗数量虽不太多,仅有1百710首左右(其中《新乐府》510首),但内容广泛,现实性很强,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而且他的讽喻诗在艺术(尤其是语言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起到了1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其讽喻诗的研究,进1步探讨白居易讽喻诗在思想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特色方面的成就。

Juyi Bai  is the greatest realistic poet in Tang Dynasty. His poem is easy to catch on, and popular among our people. So his has a big achievement in art. Allegorical poem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poem by Bai. “great passion and direct expression ” is the good example of Bais “saving people” political ambition as well as a practice of “xin yue fu ”theory. Bai dont write many allegorical poems only about one hundred and seventy. But there are fifty“xin yue fu ”poem are refers to a lot of aspects, with reality and great value. In addition, Bais allegorical poem achieves a lot in art especially language art., then place a guide role for late realistic art. The author will deeply analyse Bais allegorical poem to discuss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in poems content and style of language.

Key words: Juyi Bai; allegorical poem; the main idea; worries about country and citizen

..............................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赏析阅读~!

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

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使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使人怎样的情感?

"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象、兴"正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意象,或者是形象化的语言。正像此诗的"几处"、"早莺"、"新燕"、"浅草"等连贯的形象性语言,让读者沉浸在"象"中,沉浸在美丽胡春光中。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在他任职时,他曾写过许多有关湖光山色的诗作,而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意象深刻,所以,也成了白居易描写春景的代表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一提起西湖,就会让人联想到也曾在杭州任刺史的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的此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笑的西施的面影,更觉得东坡的比喻太贴切,同时,也惊叹白居易是善于描绘自然的高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的圣地,也是全湖的一个标志。贾亭又叫贾公亭,是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造的`亭子,也是当时西湖的名胜。白居易作此诗时,贾亭还在。此句诗的意思大概是:放眼望去,只见那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荡漾的湖水与堤岸相平,天空云彩低垂。我们知道,只有春天的水面才可以用"初平"来形容。从远处看,春水缓缓的涨起来,天边的春云渐渐垂下来,水和天就相连到了一起。从诗意里我看到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了解才可能写下的这种感受。一种辽阔,平静的画面给读者展现了出来。也让人不自觉会想起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丽景观。"潮平""风正"可谓湖水恢宏阔大,但湖面也平静。心也宁静了下来。

再看近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玲珑,活泼,流利。在描述"早莺"、"新燕"时,白居易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早莺""家家新燕",那样的莺歌燕舞就用不着"争暖树""啄春泥"了。一个浓郁的春天哪有这零星的"几处"和不知"谁家"的意象让人的心中产生蓦然相逢的惊喜呢?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为人传诵,恐怕也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替时这种乍见的喜悦吧!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的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莺是歌手,它歌唱美好的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寓居季节的敏感,是春天的象征。是啊,树上的早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树。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也不知是哪家檐下的燕子,此时正忙过不停的衔泥做窝。一个"啄"字,也把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写活了。此句诗真是洋溢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所以诗人刚把视线从水运交接处收回来,就又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初春的美好世界中了。读着这句总让人有些眼角湿润,没来由的幸福。

在对"早莺""新燕"进行描绘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到了脚下的花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逐渐开得茂盛了,纷纷扰扰的花间,人眼渐渐变得迷醉;花绽放,草也跟着冒出了脑袋,可草也不深,踏马春游,小草淹没了马蹄。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和几个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游山逛景,是多么让人惬意的事情啊。唐朝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是极盛的,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踏春。白居易另一首诗《代卖薪女赠诸妓》"钱塘江上女,着红骑马是何人"也可看出。

一组组词,"早莺","新燕""浅草"……让我们觉得眼前浮现的就是一幅初春美好的图画。

白居易真够幸运,他能领略如此美景,当然,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对生命的热爱,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打动,所沉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他不能自己,以至于流连忘返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亦看不够。最爱湖东秀丽的景色,看也看不够,更有美丽的白堤笼罩在绿色的杨柳里。白沙堤又称沙堤或断桥。西湖三面环山,自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诗人由对春景的特写一变而成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完全陶醉于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这首诗可谓景中寓情,勃勃生机的初春让人恋恋不舍,不知不觉中被诗人那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打动了。套用清代方东树(《续昭昧詹言》"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象兴"正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意象,或者是形象化的语言。正象此诗的"几处""早莺"新燕"浅草"等连贯的形象性语言,让读者沉浸在"象"中,沉浸在美丽胡春光中。全诗从"孤山寺"起,"白沙堤"结,春景随行而逐渐展开,情感随景而越发浓厚,春景,春意,春情,浑然一体,水入交融。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青莎台上起书楼,绿藻潭中系钓舟。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暂尝新酒还成醉,亦出中门便当游。

一部清商聊送老,白须萧飒管弦秋。

①清商:此指清商曲,乐府歌曲名。声调比较清越,故名。

七律《池上闲咏》,是白居易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所作。

句解: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这两句是说,晚间竹林里清幽雅静,我爱在那里漫步游赏;月照林上,竹影婆娑,月光最明的地方,是在那空旷的小桥头。竹间漫步,桥头赏月,均极惬意,见诗人官闲优游之状。

一部清商聊送老,白须萧飒管弦秋。

这两句是说,听一部声调清越的乐曲,姑且当作老年人打发时光的`一种乐趣;但是,苍苍白发,萧条冷落的晚年,不是管弦的力量能够扭转的。这时白居易六十二岁,向居闲官,闲适恬静,但恬静中,似有一种“萧飒”般的寂寥之感,情绪消沉,乐中含怨,细细吟咏,韵味悠长。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享誉诗坛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不仅以其抨击时弊,讥刺丑恶的讽喻诗为人称道,其咏怀诗缘事而发,直抒胸臆,干预现实也很优秀。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么,生活于唐代的白居易是如何看待衰老和死生的呢?我们从他的咏老诗中不难获得答案。他在《耳顺吟寄敦诗梦得》中吟道:“三十四十五欲牵,七十八十百病缠。五十六十却不恶,恬然清净心安然。已过爱贪声利后,犹在病羸昏耄前。未无筋力寻山水,尚有心情听管弦。闲开新酒尝数盏,醉忆旧诗吟一篇。敦诗梦得且相劝,不用嫌他耳顺年。”这是诗人年满花甲即耳顺之年向诗友刘禹锡所寄的诗歌,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已届垂暮的自己保持了极为自然和乐观的心态,以“恬淡清净心安然”来寄赠诗友,相互劝勉。他在《逸老》诗中云:“白日下骎骎,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我初五十八,息老虽非早。一闲十三年,所得亦不少。……皤年七十翁,亦足称寿考。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眷属偶相依,一夕同栖鸟。去何有顾恋,住亦无忧恼。生死尚复然,其余安足道。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

显然,诗人领悟了人的一生,有生必有老,有老必有死的自然现象,能够坦然面对衰老与死亡,恬然顺应之。诗人还在诗题下引庄子“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为之注脚,以示其志。其实,早在诗人未满七十之前,多次吟及衰老与归去之事:“我年五十七,荣名得几许?甲乙三道科,苏杭两州主。才能本浅薄,心力虚劳苦。可能随众人,终老于尘土。”(《和我年三首》)诗人认为,只要人的一生在老年到来之前有所奋斗与建树,实现自身价值,终老于尘土,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对酒》诗传达了白居易对人生的理性思索:“人生一百岁,通计三万日。何况百岁人,人间百无一。贤愚共零落,贵贱同埋没。东岱前后魂,北邙新旧骨。复闻药误者,为爱延年术。又有忧死者,为贪政事笔。药误不得老,忧死非因疾。谁言人最灵,知得不知失。何如会亲友,饮此杯中物。能沃烦虑消,能陶真性出。所以刘阮辈,终年醉兀兀。”

诗人指出,人生有限的岁月中,衰老与死亡不必为之忧伤,那些为求长生不老迷于药石和叹老忧死者都是愚昧无知的,不值得取法。不过,诗人耽于酣饮取乐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对于年老体弱,落发眼昏,诗人咏道:“朝亦嗟落发,暮亦嗟落发。落发诚可嗟,尽来亦不恶。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落发秃头,本是令人烦恼悒郁之事,达观的诗人,反从头发稀疏中自嘲自解,生出落发的妙想,展示了诗人坦然步入老境的乐天心态。至于《慵不能》则云:

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

匣中亦有琴,手慵不能弹。

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

午后恣情寝,午时随时餐。

一餐终日饱,一寝至夜安。

饥寒亦闲事,况乃不饥寒。

是诗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暴露了其老迈苦况。这令人想到莎士比亚所说老年是人生落幕的前奏,味觉难品佳肴,眼昏难观美景,齿发脱落,行动迟缓。然而,他在《香山居士写真诗》中,似乎又对自己老迈境况表现出另一精神侧面:“昔作少学士,图形入集贤。今为老居士,写貌寄香山。鹤毳变玄发,鸡肤换朱颜。前形与后貌,相去三十年。勿叹韶华子,俄成皤叟仙。请看东海水,亦变作桑田。”诗人对自己从韶华变白发的人生经历不胜感慨之余,又生出几许幸运。这种情致在《达哉乐天行》中展现得更为充分:“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三十年。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或伴游客行春乐,或随山僧夜坐禅。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半与尔充衣食费,半与吾供酒肉钱。吾今年已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渴饮安稳眠。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唐代官员七十致仕,领取半俸。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俸禄减半也尽可宽裕优哉度日。诗人以调侃幽默方式抒发其退休后的放达情怀与闲适生活。半俸的晚景诚如《安稳眠》所吟:“家虽曰渐贫,犹未苦饥冻。身虽日渐老,幸无急病痛。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虽然家境不如先前,身体尚健,日子悠闲,也是老年乐事。《对酒闲吟赠同老者》:“人生七十稀,我年幸过之。远行将尽路,春梦欲觉时。家事口不问,世名心不思。老既不足叹,病亦不能治……百事尽除去,尚余酒与诗。兴来吟一篇,吟罢酒一卮。不独适情性,兼用扶衰羸。云液洒六腑,阳和生四肢。于中我自乐,此外吾不知。寄问同老者,舍此将安归。莫学蓬心叟,胸中残是非。”达观欢乐,摆脱名利是非羁绊,颐养天年,钟情于诗酒的养老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年老力衰,淡出仕途之后,先前知交零落,海内故交音信断绝,此时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选择适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白居易在《读道德经》中所云:“玄元皇帝著遗文,乌角先生仰后尘。金玉满堂非己物,子孙委蜕是他人。世间尽不管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从老子哲学中寻求超然物外,摆脱世俗纠葛的思想以宽慰自己,使心灵得以净化,以求得心理平衡。而《予与山南王仆射起、淮南李仆射绅,历事五朝逾三纪,海内年辈,今唯三人,荣路虽殊,交情不替,聊题长句寄举之公垂二相公》:“故交海内只三人,二坐岩廊一卧云。老爱诗书还似我,荣兼将相不如君。百年胶漆初心在,万里烟霞中路分。阿阁鸾凤野田鹤,何人信道旧同群。”王起、李绅与白居易同朝为官历三纪(一纪十二年)之久,当年同僚也只有二人尚存,联想当日诗友、同年、故旧纷纷物故,能无感触么?他在《感旧》诗序云:“故李侍郎杓直,长庆元年春薨,元相公微之,太和六年秋薨,崔侍郎晦叔,太和七年夏薨,刘尚书梦得,会昌二年秋薨。四君子予之执友也。二十年间,凋零共尽,唯予至今独存,因咏悲怀,题为感旧。”诗云:“晦叔坟荒草已陈,梦得墓湿土犹新。微之捐馆将一纪,杓直归丘二十春。城中虽有故第宅,庭芜园废生荆榛。箧中亦有旧书札,纸穿字蠹成灰尘……” 老友故旧逝去,不免对尚存之朋友更为看重,因有七老欢会之吟:“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纡朱垂白须。手里无金莫嗟叹,尊中有酒且欢娱。吟诗两句神还王,酒饮三杯气尚粗。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高过二疏傅,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诗人列出前怀州司马胡杲(89岁),卫尉卿吉皎(86岁),前龙武军长史郑据(84岁),前磁州刺史刘真(82岁),前侍御史卢真(72岁),前永州刺史张浑(74岁),白居易(74岁)。七老人的欢聚真可谓老年欢娱图。

他的《九老图诗》:“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希有,何况今逢两令威。”这是在七老图的基础上,加入了洛中遗老李元爽(136岁),僧如满(95岁)。可见白居易老年生活并不寂寞,也不孤独。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也有老年朋友为伴。当然,老年生活的波澜,也会引发人生悲慨。白居易《悲歌》云:“白头新洗镜新磨,老逼身来不奈何。耳里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独有衰颜留不得,醉来无计但悲歌。”老迈的心理承受能力,任你如何坚强超脱,耳里频闻故人死的冲击,不免欷歔!当然,诗人在《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仍然这样吟道:

花边春色水边楼,一坐经今四十秋。

望月桥倾三遍换,采莲船破五回修。

园林一半成乔木,邻里三分作白头。

苏李冥蒙随烛灭,陈樊漂泊逐萍流。

虽贫眼下无妨乐,纵病心中不与愁。

自笑灵光岿然在,春来游得且须游。

会昌二年(842年),年满七十的诗人,经历人世沧桑仍然灵光尚存,先前的友人苏庶子弘、李中丞道枢,以及陈、樊二歌妓,据白居易在诗中自注:“十余年皆楼中歌酒中伴,或殁或散,独予在焉。”自然值得珍惜,没有必要辜负来日无多的岁月,“春来得游且须游”,展示了晚年白居易的健康心态和不畏老迈的积极精神,值得老年朋友取法。

白居易的老年生活是如何安排和度过的呢?我们在他的咏老诗中不难发现其较为丰富的内涵和适合诗人自己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的选择。

首先是虽老不悲,积极登山健身:“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杖藜舍舆马,十里与僧期。昔尝忧六十,四体不支持。今来已及此,犹未苦衰羸。心兴遇境发,身力因行知,寻云到起处,爱泉听滴时。南村韦处士,西寺闲禅师。山头与涧底,闻健且相随。”(《秋游平泉赠韦处士闲禅师》)诗人年逾六十,步入老年行列,且喜体魄尚健,心情亦佳,虽老迈而未减登山寻幽,聚晤韦处士的兴致。寻云看山,幽涧听泉,此乐何极!与处士清谈,听禅师说法, 如此安排,自然与老年人心情契合。

老年有老年的度日方式,不必强求于自己精力体魄不相符的选择:“岂是交亲向我疏,老懒自爱闭门居。近来渐喜知闻新,免恼嵇康索报书。”(《老慵》)然而欢乐与笑容不可少:“少年信美何曾久,春日虽迟不再逢。欢笑胜愁歌胜哭,请君莫道等头空。”(《劝行乐》)悠闲是自我放松的最佳状态:“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门外红尘合,城中白日忙。无烦寻道士,不要学仙方。自有延年术,心闲岁月长。”(《北窗闲坐》)心闲是对纷扰人世的自我放逐。北窗闲坐,大有陶渊明闲坐于北窗之下,酣饮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的气概。此是何等享受!

诗人以老自嘲:“面黑头雪白,自嫌还自怜……任从人弃掷,自与我周旋。铁马因疲退,铅刀以钝全。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喜老自嘲》)白居易自注:“时俗谓七十以上为开第八秩。”七十老翁,孤独难免,诗人内心世界并不寂寞,饮酒赋诗,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和著述不辍的晚年:“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家居虽濩落,眷属幸团圆……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自咏老身示诸家属》)好一幅生动谐趣的老少怡乐图!如此的晚景,夫妻偕老,儿孙满堂,衣食无忧,走笔吟诗,曝阳而眠,令人叹羡。

知足常乐是老年必须恪守的信条,白居易深谙此道:“世欺不识字,我忝攻文笔。世欺不得官,我忝居班秩。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累,我今婚嫁毕。心安不移转,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况当垂老岁,所要无多物。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寄两匹。如我优幸身,人中十有七。如我知足心,人中百无一……”(《狂言示诸侄》)其中“形神闲且逸”最为重要。

人生贵在知足,切不可贪得无厌。对于老年人,尤为要紧,不可攀比;因攀比而丧失心理平衡,乃自取其辱。当然白居易是那个时代的`成功人士,但也是其奋斗的结果。年老的朋友只要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就应以乐观满足的心态,安享晚年。

欢娱度晚年是白居易的个性化选择:“今朝三月尽,寂寞春事毕。黄鸟渐无声,朱樱新结实。临风独长叹,此叹意非一。半百过九年,艳阳残一日。随年减欢笑,逐日添衰疾。且遣花下歌,送此杯中物。”(《三月三十日作》)年事已高,来日有限,欢笑日减,衰疾袭来……面对老境,乐观心态最为重要,花下放歌,饮酒赋诗,以欢娱的方式为衰暮年华注入活力:“百事尽除去,尚余酒与诗。兴来吟一篇,吟罢酒一卮。不独适情性,兼用扶衰羸……”(《对酒闲吟》)老年人适量少饮,健身活血,吟诗寄兴,这样才不致寂寞苦闷,“或伴游客春行乐”,去旅游观光,饱览秀丽山川;“或随山僧夜坐禅”,于深山古寺追随僧人参禅入定,求得心灵的平复。如白居易在《负春》所吟:“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调气适合老年人病情的平稳与治疗,而坐禅则是衰迈之身斋心净化所必须,健康活着就是幸福。《白发》勾勒了乐天老翁的行乐自画像:

白发生来三十年,而今须发尽皤然。

歌吟终日如狂叟,衰疾多时似瘦仙。

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光朝念蕊珠篇。

其余便被春收拾,不作闲游即醉眠。 白发上头三十余年,歌吟终日却仍似当年,虽是衰疾羸弱之身,而精神矍铄却似瘦仙人一般,颂经信佛,日子过得充实而娱悦:不是闲游美景,就是饮酒赋诗而醉眠。

然而,由于年老体弱,狂歌须适度,醉眠戒滥饮,以免乐极生悲,适得其反,诚如诗人在《老去》中所云:“老去愧妻儿,冬来有劝词。暖寒从饮酒,冲冷少吟诗。战胜心还壮,斋勤体校羸。由来世间法,损益合相随。”损益相辅相成,把握不好尺度,好事也会转化为坏事。这对于老暮之人尤须记取。

白居易《池上篇》展示其老年度岁境况:“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此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此诗序文颇长,是说诗人晚年经营准备终老故园的情形。此外,他在《不能忘情吟》并序中言及已届暮年的自己,散去家中长物(余财),放歌妓,卖骏马之心情。总之,诗人晚年,致仕隐居之后,恬然面对日趋老迈的境况,有序安排自己老年生活,认识到“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万化成于渐,渐衰看不足……吾闻善医者,今古称扁鹊。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叹老》)的自然规律。从孩提时代到青年、壮年再到老年,是每人都面临的经历,要从根本上治疗衰老是不可能的。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生产力如何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如何完善,人生衰老并迈入死亡是无法回避的必然的归宿。这就是白居易咏老诗歌给我们的启迪。

白居易《醉吟先生传》是一篇仿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言志之作,重点是对他老年致仕之后生活情志的展露:“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年虽老,未及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

诗人步武渊明,抒写老年情志喜爱,称所居有池及台榭舟桥,兴好嗜酒、抚琴及吟咏,交友以情投意合者为伍,且喜游山玩水。这样的老年生活,自然充实有趣。

诗人接着写道:“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洎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这是白居易自述老年生活的主要安排。诗人妻孥弟侄劝诫其行为,他却振振有词地以自己不好利、不嗜赌、不迷信药石求长生回应之。

要之,白居易的咏老诗为我们展示了诗人以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生老病死,虽老不悲,知足常乐,以充实有趣的登山临水、饮酒吟诗、抚琴阅读、与老年友人聚晤清谈、与僧人隐士切磋论道等方式来安排老年生活。这是颇有意义的。当今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据统计已超过1.7亿。老年朋友不妨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从白居易老年生活中适度汲取经验,让老年岁月不至孤独寂寞。祝愿天下所有的老年朋友,健康长寿,永远快乐。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赏读。即: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懂社会,读出自我。三个环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每一个环节中又设计了不同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对诗歌进行赏读。如第一环节中的“侧耳倾听读诗歌”采用名家配乐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对诗歌进行赏读。再比如第三环节的“绝知此事要躬行读社会”让学生在赏读《观刈麦》的基础上赏读类似的三首古诗。

以上只是我在讲授本课过程中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再次感谢我们王淑燕主任和备课组的各位老师的帮助。最后祝各位老师十一假期快乐,家庭幸福美满。谢谢大家。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杨柳枝二首

唐代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译文

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这样一株生机勃勃的柳树,却长在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中,只能顾影自怜,有谁来赏识关注它呢?

垂柳一株,委身于永丰坊西南角的荒园中,因柔条极茂,被东使取两枝植于宫中,从此荣耀百倍,无异升天。料想今春的天象,将会有两颗新星得蒙柳宿星的光芒惠泽了。

简析

《杨柳枝》,白居易洛中所作也。《本事诗》曰:“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乃作《杨柳枝》辞以托意曰:‘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及宣宗朝,国乐唱是辞。帝问谁辞,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时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因东使命取两枝植于禁中。”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的时候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⑷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南冈(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⑽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

⒁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梁书·张充传》:“半顷之地,足以输税,五亩之宅,树以桑府。”

⒃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史记·平准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呢,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草的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了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却代表我的深情。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

⑴邯郸(Hán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⑵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时生》是我读完的第二本书。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是看了《嫌疑人X》的电影。我这个年纪的人,那么晚才接触东野圭吾先生确实算是比较晚了,在寻找了豆瓣TOP250书单之后,时生就这样跟我不期而遇。

《时生》讲了一个很简单很温暖的故事,23岁的宫本拓实,遇到了从未来穿越而来的17岁的宫本时生。对,没错,时生是拓实的儿子。23岁的宫本拓实是什么样子的呢?因为偶然间得知了自己是养子,便赌气离家出走连大学都没念,年轻人的狂躁,自以为是,不求上进,眼高手低都在宫本拓实先生是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连一个面试的机会也把握不好,他全身充满了丧气。这个时候,来自未来的他的17岁的儿子借助别人的躯体,来到了他的身边,并且发生了一系列改变他命运的事。

拓实因为嫌弃生身母亲只肯生不肯养而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他一直活在自己给自己搭建的一个阴影里,他觉得“被生下来有什么好不好的”,用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讲也行这很“佛系”,但是很丧气。但是时生不一样,他来自未来,虽然身患绝症,但是他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自己的爸妈,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就是这样一个灵魂,跨越几十年的时空,来到了拓实的身边,通过一系列发生的故事,让彼时还是23岁的拓实,慢慢改变,变得开始感恩自己被生下来,只要还活着,未来就是美好的。

23岁宫本拓实的女朋友千鹤,虽然家境不好,虽然要去酒吧卖酒,但是她依然想跟宫本拓实先生过好一生,尽管后来拓实让她失望了,但是她这种敢爱敢做的精神还是让人很震撼。

竹美子说“父母给了我一把牌,即使我的牌没有多好,这手牌,并不烂。”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或者说我们的出身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决定了,那么拿到了一副或好或坏的牌,怎么打好,全靠自己。我想东野圭吾通过竹美想表达给我们的就是,我们这一生,过成什么样,全靠我们自己。

拓实的妻子丽子,同样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身患家族性遗传病格雷戈里,这种病几乎传男不传女,但是女性是携带者,因为病因携带在X染色体上。罹患这种不幸,但是丽子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结婚生子。在得知怀孕的时候,拓实夫妇也经过一番纠结,但是他们还是选择生下这个生命,并且为此承担一切可能承担的后果。于是时生就这样诞生了。

时生是最无法选择自己被生下的那个人,他在去世之后穿越到了父亲拓实生活的年代,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拓实出生到世上,单单因为这个就该心存感激,他热爱生活,他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经历告诉我们,“未来不仅仅是明天,未来在人的心中。只要心中有未来,人就能幸福”.

尽管故事的结尾并不美好,但是却很巧妙,时生穿越回去似乎是改变了拓实的命运,而现在的拓实似乎是知道17岁的时生会穿越回23岁的自己,这种巧妙的安排一向是东野圭吾先生的风格。时生离世前的两个小时里,拓实奇迹般的想起了这一切,拓实夫妇并没有觉得时生真正离开了,对他们而言,时生只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这段旅程就是穿越回拓实的23岁,并且拯救了自己未来的爸爸妈妈。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读邓鲂诗[白居易]

诗人:白居易朝代:唐

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

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

看名知是君,恻恻令我悲。

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

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

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

嗟君两不如,三十在布衣。

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

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岐。

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

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

★ 白居易诗的思想总结 ★

,此诗是一首杂体诗,写作者深刻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燕诗示刘叟原文: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燕诗示刘叟字词解释:

原题注: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

燕诗示刘叟赏析:

赏析此诗的内容,要能够透过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经过,深刻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借鉴此诗的表达技巧,要准确知道诗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绘声――索食声孜孜,借代――黄口,对比――母瘦雏渐肥,对偶――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拟人――声尽呼不归,呼告――燕燕尔勿悲。雌与雄为叟,四儿为爱子。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文章来源:https://www.dm566.com/gongzuozongjie/128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