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66职场网 > 职场资料 > 导航 >

化学电子教案

化学电子教案

发布时间:2025-03-06

化学电子教案(分享十篇)。

化学电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化学电子教案 篇2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化学电子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3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有人说“学会英语和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新世纪已经到来了,你了解电子计算机吗?你知道多媒体吗? 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在文中注明,哪些内容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内容是通过学习可本知道的。

3.把你感兴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三朗读课文,分析理解

1。提示:有些专用词语找出来,先读顺口。

1)课文介绍了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哪些知识?

2)什么是多媒体?

3)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

2)练习说话: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作“电脑”是因为-----

3)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你能不能举例说明?(填空)

4)哪一段集中写电脑和多媒体的关系? 指名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思考:电脑和多媒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电脑是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的“司令部”)

5)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师介绍引入: 其实现在很多电脑就装备了多媒体系统,我们就称它为多媒体电脑。 根据你得了解,能说说多媒体电脑的功能吗?

四激情延伸,扩展思维。

1。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电子计算机会“神”到什么程度?

2。将来你想发明这样的计算机。

五理清课文脉络,总结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 (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电子计算机那么神奇,但作者介绍却浅显易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很多我们熟知的事物来举例说明,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说明方法,我们应该学习吸收。

六布置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写一写十年,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七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机→介绍电脑的诞生和初期用途 ‖ 与 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 多 媒 体→展示当今电脑的多媒体用途

化学电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格排版。

2、学在表格中插入文字和图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表格排版。

教具:

PowerPoint软件、多媒体电脑、一些有关中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电子报)大家看,这张图文并茂,知识丰富的电子报,你们喜欢吗?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做!

二、学习制作电子报表格:

(1)新建“空白文档版式”

(2)插入表格:4行3列

(3)对照范例,将表格合并成6个板块:报题栏A,导读栏B,内容栏C、D、E,间隔栏F,编者栏G

小提示(合并方法):

A、选取要合并的两个单元格,

B、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合并单元格”选项

C、对照图,进行多次重复合并,即可得到需要的效果

D、根据需要,调整每个单元格的大小

三、学习制作报题栏

A、在“A”单元格中输入“美丽家乡”,

B、选择字体“黑色”,

C、字号60

D、字体颜色任选。

E、插入所需的剪贴画。

四、练一练:

1、设计一份电子报版面和报题栏

2、将完成的电子报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五、作品欣赏

六、小结、质疑: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还需要解决?

化学电子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②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对摩尔概念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与价值观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分析比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引言】

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5、溶液的稀释

引导学生分析:

(1)含义:溶液的稀释就是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使溶液浓度变小的操作。

(2)实质:溶剂增加,浓度变小,溶质不变。

(3)规律: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板书】

6、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预备知识】

用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分数。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④溶液的体积:

v特别提示:液体的密度单位通常是g/mL,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的体积单位是L。

在一些教复杂问题中,已知条件和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如果直接从已知条件正向分析推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由于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使问题复杂化,有时候还会掉入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误入歧途。

如果从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逆向分析,步步为营,即可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解题时,再将思路理顺,然后去解决,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直接计算

例题1:配制500mL0.2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质量是多少?

例2:将28.4gNa2SO4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求出溶液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强调】

①在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时,体积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②在计算时要注意被溶解的物质是否能与溶剂反应,真正的溶质是什么。

[练习]

1、把4gNaOH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把6.2gNa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把5.6gCa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4、把4gCuSO4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5、把4gCuSO45H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例3.配制250 mL 1 mol/L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例4:配制250mL1molL–1的硫酸溶液,需要18.4molL–1的浓硫酸的体积是多少?

(3)【过渡】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

例4.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现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溶液的密度为ρg/mL,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的某溶质的溶液,推出其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

【说明】

不能依赖公式,应根据题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密度,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例4.已知75 mL 2 mol·L-1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牛刀小试】

1、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计算市售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

2、实验室有一瓶4 mol·L-1的NaOH溶液,密度为1.2 g·cm-3,求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现有一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9%的磷酸溶液(H3PO4),密度为1.12 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4)溶液混合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①同种溶液混合

【说明】

一般在计算中,没有特别说明,可以认为混合后的体积等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若已知混合后的溶液密度,则一般要用总质量除以密度计算体积。

例1、将300mL2 mol/L的HCl溶液和200mL4 mol/L的HCl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例2、将2 mol/L的NaOH溶液和4 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②互不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

例3、将300mL2 mol/L的NaCl溶液和200mL4 mol/LMgCl2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和Cl—。

1、将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50mL4mol/L的NaOH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将400mL2 mol/L的Na2SO4溶液和100ML2 mol/LAl2(SO4)3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Al3+、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3、将448LHCl气体(标况)溶于1L水中,得到的盐酸溶液的密度为1.25g/mL,求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

四、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1、计算依据: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 m A + nB = pC + qD n(A):n(B):n(C):n(D)= m:n:p:q

2、解题思路:

①求什么;②已知什么;③怎么求。

3、解题方法:

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再利用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求出所需物质的物质的量;最后利用有关公式,求出题目要求的量。

例1、现有250mL 0.8mol/L的H2SO4溶液,用2 mol/L NaOH溶液中和,使溶液显中性,求需要NaOH溶液多少mL?

例2、现有250mL2Na2CO3mol/L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5mol/L HCl溶液使其充分反应,求参加反应的HCl溶液的体积和反应生成的CO2的体积(标准状况)。

〖活学活用〗

1、现有100g含杂质的Zn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收集到标况5.6LH2,求Zn的纯度。

2、现有200gCaCO3,使其与盐酸充分反应,并将生成的CO2与足量的NaOH溶液制取Na2CO3,求可以制得Na2CO3多少g?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作业]P17 1、2、3、4(要求有计算过程)

板书设计:

5、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计算

化学电子教案 篇6

一、主题内涵

新课标中要求:"要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这一评价体系使得"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与"培养高考成功者"的目标分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

二、案例描述

《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一分为二的看待氯气,引起学生对氯气的好奇,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引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两个信息——氯气中毒,氯气杀菌消毒,那么氯气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气体呢?使得它具有这种对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还是有害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种物质的性质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第一种教法:

1、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

2、因为问题较空泛,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布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后个别学生通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

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马上通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l—和H+,还有漂白性。

4、教师再提问:漂白性是由于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么证实?

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第三种教法:

1、引用故事,学生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一天,两军交战正酣,一方军队正在逆风向山上进攻,突然眼前呈现出黄绿色(1),随之而来的是士兵们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2)并觉得胸闷恶心,指挥官被这种情况惊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减缓胸闷,但再也没有站起来,有的士兵向低洼地带(3)躲避,晕倒后再也没有醒来,有的士兵喷水但也无济于事(4)指挥官看到这种情形想与其全军覆没不如和敌人拚了,于是,命令士兵逆风进攻,怪事出现了,当士兵们冲过敌人前沿阵地时,原来的症状缓解了,精神一振,扩大战果,攻下了这个山峰,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的阵地前摆放着许多装着黄绿色液体的钢瓶(5),正是从这会发出的气体夺取了战友的生命(6),并发现在橄榄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症状轻一些,经研究此物质为氯气。

2、教师指出:我们把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现在利用现有试剂:镁条、铁、氯气、NaHCO 3 (aq)、AgNO 3 (aq)、HNO 3 (aq)、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通过实验验证你们自己的推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如果教学设备俱全,最好在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遍,以加深学生记忆和理解。

3、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就要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并板书。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只能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再利用实验课时间探究,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

4、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记录实验过程,记录的内容包括: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和H + ,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气能与非金属反应、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没有深入探究,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填压式教学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局限性在于: 1、把问题探究得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了,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助。第三种教法运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假设、讨论、设计、动手,由实验中的现象直接验证他们的猜想,发现问题,满足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氯的强氧化性的理解和记忆,开发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并通过类比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从而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而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

四、教学反思

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主动去探究新知,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封闭的实验室治理改为开放式治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

化学电子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几种常见的酸;知道酸的腐蚀性;知道几种常见的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促进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突破化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酸的性质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导入提问】教师请大家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吃没有成熟的葡萄、桔子感觉怎么样?

【学生】很酸(有酸味)

【教师引导】物质有酸味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物质-酸,含有酸的溶液就会显酸性。引出本节课题-酸。

(二)观察图片,学习新知

【提问】请学生回忆生活中或在化学课中,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

【交流、讨论】醋,柠檬,可乐,盐酸、碳酸等。

【讲解】教师总结在化学学习中,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醋酸(CH3COOH)和碳酸(H2CO3)等。

【提问】这些常见的酸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食醋中含醋酸,用来调味;大多数饮料中含有碳酸。

【多媒体展示】

【教师】左图是汽车常用的电瓶-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中含硫酸,食醋中含有醋酸,右图是化学实验中三种重要的酸:盐酸、硫酸、硝酸。盐酸在生活中常用作金属除锈剂。酸雨中溶有极少量的硫酸和硝酸。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硝酸储存在棕色的试剂瓶里呢?

【猜想】可能是硝酸见光会发生一些反应,所以需要避光保存。

【教师讲解】硝酸见光易分解,故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

(三)知识升华,联系实际

【多媒体展示】

【教师】观察图片中的现象,分析酸雨的成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猜测】雕塑被酸雨腐蚀,酸雨中含少量的硝酸和硫酸,这些酸可能具有腐蚀性。

【教师讲解】酸具有腐蚀性。酸雨中溶的硫酸和硝酸腐蚀了雕塑。

(四)课堂小结,课后调研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课下查阅资料,谈谈酸雨的危害,如何减少酸雨的形成。

化学电子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 +4HN03(浓)=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习]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化学电子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掌握Al2O3、Al(OH)3的两性。

2.掌握Al(OH)3的制备方法。

【学习重点】

1、Al2O3、Al(OH)3的两性。

2、Al(OH)3的制备方法。

【新授知识】

阅读教材57—59页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Al2O3溶于水;熔点,能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

用途:氧化铝是的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Al2O3和NaOH,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2O3是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氢氧化铝

【讨论】

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将溶液分为三份

现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盐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氢氧化铝【www.928d.coM 策划书范文网】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

②与强碱的反应

结论:Al(OH)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OH)3是氢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稳定性

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如果实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应制备Al(OH)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限时作业】

1.下列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制耐火材料B.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为Al2O3

C.Al2O3易溶于氨水中D.Al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①Al2O3②MgO③NaHCO3④Al(OH)3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析出金属铝B.产生白色沉淀C.产生红褐色沉淀D.产生无色气体

4.某无色透明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l-、SO42-、Na+、K+

B.K+、ClO-、Na+、NO3-

C.HCO3-、Na+、NO3-、K+

D.NO3-、Ba2+、Cl-、NH4+

5.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B、1:2C、1:3D、1:4

6.将0.1molAl投入到3mol/LNaOH溶液100mL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1mol/L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结果是()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D、再加入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沉淀

化学电子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66职场网小编为您推荐化学电子教案专题,欢迎访问:化学电子教案